靜雨 來自香港的北大美學博士生
最近有一齣科普電視節目講述宇宙最大和最小的概念。太陽系外有銀河系,銀河系外有無數的星體和星系,宇宙之大,窮盡我們的想像也難以把握。而宇宙又由極細微的物質和元素─分子和原子組成。我們用超級望遠鏡和終端顯微鏡觀察,最終看到的是同一個世界:最大而最小,那就是宇宙。
消亡誕生 循環不休
當我們仰望滿天繁星時,當中許多星光,其實來自億萬光年前死亡的星體。消亡是一個過程,或長或短;而誕生也是一個過程,或早或遲,視乎分子和原子得到碰撞及各元素結合的時機和條件。人和地球、地球和宇宙,共存於一個規律,分享共同的命運。我們環繞同樣的星塵,呼吸同樣的氣息。我們此刻吸入的,是來自兩千多年前魯國執儀禮的孔夫子的呼氣,是來自希臘神殿中進行哲學思辨的柏拉圖的呼氣,是天地初開一剎那傳來的宇宙的呼氣。若干年後,我們也將化為輕塵,還原為元素來演繹宇宙不息的故事。
恒星拋出的氣體散落於虛空成為星雲,億萬年後星雲物質在引力作用下重新匯聚,壓縮成為恒星,也就是在一定條件下,星雲和恒星能夠互相轉化。不同的元素好像是不同的東西,因為電子、質子和中子的數量及分布不同;但所有元素也是同一種東西,只是被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有學者形容世界像一篇樂章,由同一條琴弦奏出不同的音調和旋律,由靜寂到低音,由小聲到大聲,由拉奏到彈奏,極繁而極簡。無限的宇宙渾然一體,互為因果,變化萬千。
生命縱如微塵 偉大跨越永恒恒
艾青的《光的讚歌》寫道:「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命,人是銀河星雲中的一粒微塵。」我們的生命堪比微塵,卻閃耀幾十億年前新星爆炸時綻放的光芒!我們今天能在永恒中誕生,互相發現並分享同一個命運,怎麼不是千億光年修來的緣份?心中怎能不充滿驚喜和虔敬?怎能不善待匆匆緣會中遇到的每一個生命?
在萬物一體的境界中,人深刻地感受到作為無限整體的存在對個人生存的支持,沒有它,人不可能實現自我,人生也就失去意義。感受到這一點,人必然產生感恩的心情,對於人類、對於自然、對於過去、對於父母、對於世界、對於曾有助於他獲得奇蹟的所有一切的感激之情。這種感恩之心常表現為擁抱一切的胸懷,表現為對於萬事萬物的愛,促使人產生美的感悟,導致為這個世界行善的衝動和崇高的責任感。於是,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有了超越短暫生命的各種偉大創造。
某夜繁星點點,請你細心凝望,那裡可有穿越時空的熟悉的眼睛? ■pku6166@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