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滇西抗戰遺址傳奇仍在延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7-1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5月27日,位於昆明呈貢縣的飛虎隊司令部遺址正在被拆毀。 本報記者蓮子 攝

蓮 子

 雲南豐厚的抗戰歷史文化牽動著許多人的心,雲南省飛虎隊研究會會長孫官生便是其一,他數次探訪尋找到了仍保存有數百尊飛虎隊員墳墓的飛虎空軍公墓遺址,還找到了位於昆明呈貢的飛虎隊司令部遺址。但當我們來到司令部遺址時,卻看到遺址正在被拆除,四排平房殘瓦斷簷、一片狼藉,紅瓦散落一地。孫官生痛心疾首地感歎:「抗戰遺址是無法再生的歷史遺產!」

 在雲南飛虎隊研究會,孫官生和他的朋友們有一個夢想:新建飛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美籍華人楊本華和孫官生等一干有識之士,共同策劃了一個愛國公益活動「重走中國遠征軍之路」,該活動從策劃到實施歷時三年。基於中美曾是二戰盟軍的淵源,其間,楊本華給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寫過情真意切的信,並得到了真切的祝福:「感激所有擁戴退役軍人和他們家庭的人們,你們的所作所為正是對這些美國英雄們不朽功勳的頌揚,也是對他們光輝歷程的嘉獎和敬仰。」作為主辦者,楊本華的本意很明確:欲通過這次活動,以之祭奠「精神不死,浩氣長存」的遠征軍將士,讓他們盡忠報國的精神永遠植根於中國大地。

 5月20日,重走之旅出發了,有部分遠征軍的後代同行,其中有遠征軍司令衛立煌將軍的孫女衛修寧女士、飛虎隊駐巫家壩機場少將大隊長楊公柱的女兒楊德蓉,第116師師長趙鎮藩之幼女趙晉君也專程從北京趕來,楊奇威則稱自己此行是替父從軍,他的父親曾是遠征軍駐印軍暫汽一團輜重兵。

 我也參與了此次重走,在匆匆之中目睹那些滇西抗戰遺址正在時光隧道中慢慢風化,深切地感受到「滇西抗戰遺址猶存,遠征軍傳奇不老」。在這種複雜的情愫中,我開始重溫歷史,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梳理那些遠征軍有關的抗戰傳奇。

遺址之上,悼英靈

 中國遠征軍之路在哪裡?重走之後,我才開始有了一個初略的印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重走中國遠征軍之路,其實就是重走滇緬公路。

 從昆明一路西行,我們重走「中國遠征軍之路」一行於5月20日出發,途經大理漾濞、怒江知子羅、至片馬駝峰紀念館,趕往保山的騰沖國殤墓園、龍陵松山,考察了瑞麗的雷允機場舊址,後到達中緬邊境畹町邊城,然後取道大理,途經雲南驛,最後拜謁了飛虎隊公墓,參觀了飛虎隊司令部。

 20日傍晚,我們抵達了第一個目的地——大理漾濞縣,滇緬公路最後的62公里彈石路保留在這裡,我們步行了這段「活化石」,一段崎嶇的山間石子路,皆由粗礪的石子鋪成。

 21日,我們趕到怒江州福貢縣的知子羅兵站遺址,1942年,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福貢各族人民「竭其廬而出」,協助第五軍及96師翻越高黎貢山經福貢回國。

 22日,我們的旅行大巴經過高黎貢山上的片馬風雪丫口時,寒氣逼人,碉堡依然矗立在路旁的高地上。C-53型運輸機殘骸,如今矗立在片馬駝峰紀念館內,成為人們憑弔滇西抗戰的大型實物。

 23日下午,我們來到騰沖「國殤墓園」。從山腳至山頂,青松翠柏,依編制序列密密排列著全部陣亡將士的小型墓碑,碑上鐫刻著每位烈士的姓名軍銜,如同正向山頂衝鋒的一列列縱隊。山頂上,佇立著為紀念攻克騰沖而獻出生命的9168名遠征軍將士的方尖碑。

 25日,到達位於保山龍陵縣的松山時,雨絲綿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株佈滿了焦黑彈眼的老樹,它在炮火中倖存下來,成為慘烈戰爭的見證。這座曾經屍橫遍野的山頭,戰壕依舊、植被異常茂密,也許是因為浸透了鮮血的緣故。行至山頂,導遊指著一處凹地:「這便是日軍堡壘被炸毀之後留下的。」遠征軍曾連夜掘進戰壕,最終以3噸TNT炸藥掀翻了日軍建造的固若金湯的主巢。

 在德宏瑞麗雷允村,曾經誕生過中國第一座、也是抗戰時期唯一一座飛機製造廠—「中央雷允飛機製造廠」。我們在該村探望了85歲高齡的傣族老太雅麥很,她年輕時曾在雷允飛機場當挑水工,後來嫁給機場的廣東籍木匠老顏。

 在鳳凰花飄落的時節,25日,我們站在德宏南部的畹町橋畔,站在了滇緬公路的末端。60多年前,中國遠征軍從此橋出入國境,至1945年,日寇又是從此橋被趕出了中國。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坐落於畹町森林公園。拾級而上,我們瞻仰了陳嘉庚先生的雕像和高聳入雲的紀念碑,步入浮雕長廊,我們重溫了華僑機工的歷史:1939年,滇緬公路通車後,在陳嘉庚號召下,3200餘名東南亞華僑從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緬甸等地分九批回國,搶運軍需品以支援抗戰。

影視熱帶動旅遊熱

 在龍陵縣,導遊告訴我們,由於《我的兄弟我的團》、《滇西1944》等抗戰影視的熱播,使「滇西抗戰」又重新成為了熱點名詞。滇緬公路、騰沖國殤墓園、松山戰役遺址……那些昔日曾為二戰焦土的滇西古城鎮在半個多世紀後,成為了國人憑弔歷史、緬懷先烈的旅遊目的地。中國遠征軍、飛虎隊、南洋機工……這些名詞背後蘊藏著的故事,積澱成了厚重的抗戰文化,為滇西旅遊注入了新的元素。

 文化帶動旅遊,在這不爭的事實背後,包蘊著滇西百姓脫貧致富的夢想。為此,抗戰文化成為了當地經濟發展推出的「文化牌」。諸如千年邊城騰沖,因曾被日軍佔領兩年之久,留下的很多抗戰遺物孕育了中國首家民間抗戰博物館;在中國最完整的抗戰遺址—龍陵松山,因為以遠征軍全殲1260名日軍的傳奇,因為每一把泥土都被戰火燒煉熏焦、被鮮血滲透浸泡,而早在八十年代就開始讓學者們眼睛發亮、一次次深入,如今又迎來了軍事迷和旅者們的光臨。

 聽說,清明節前後,松山上便常會出現一些做工精細的白色紙花,都是日本的遊客為祭奠而留下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到滇西祭掃日軍亡靈的日本遊客們絡繹不絕,來到松山,他們往往一言不發、表情肅穆,或摟樹抓土、哭天叫地,而臨行則長跪不起。

「我的父輩是遠征軍」

 硝煙散去,父輩們的戰場,如今到處傳揚著和平的訊息。只是,健在的遠征軍老了,老得有些滄桑了。在國殤墓園,陳慶珍老人,與張體留、陸彩文等三位遠征軍老兵重逢了。在龍陵縣,我們探望了108歲高齡的遠征軍老兵傅心德,他曾是中國遠征軍71軍87師第二野戰醫院的少校醫務主任,「我這輩子別的沒做過,就是打過日本鬼子。」老人用河南口音告訴我們。楊德蓉女士摟著老人枯瘦的肩膀淚光閃爍,她說,父親去世時也是這般清瘦,在楊女士的發動下,很多人為老人捐了錢,祝願老人健康些、快樂些。百歲老人很清貧,他甚至沒有穿襪子,我們告別時,老人抱拳在胸,久久不願放下。

 去年年底,陳寶文老人去世了,他是原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司令部作戰課課長中校。楊德蓉女士作為黃埔同學會的特邀聯絡員,在老人生前常去探望,她至今仍記得,文革結束後,陳老為了生存拉過板車。「老人過得很孤獨、很苦,但最苦的就是直到死,子女也不理解他。」楊德蓉有些哽咽,她說,看見遠征軍老兵,她就想起了自己已經故去的父親,這也是她在探望傅心德老人時流淚的原因。按陳老的遺願,陳老的骨灰已經安放到了松山上,他和當年犧牲在松山上的戰友們永遠在一起了。(本報雲南辦傳真)

相關新聞
百家廊:滇西抗戰遺址傳奇仍在延續 (2010-07-15) (圖)
翠袖乾坤:歧視o靚模 (2010-07-15)
海闊天空:懶洋洋的三八 (2010-07-15)
琴台客聚 :進退兩難 (2010-07-15)
生活語絲:為自己立名 (2010-07-15)
隨想國:廣告與公益 (2010-07-15)
獨家風景:「面孔」的價值 (2010-07-15)
百家廊:老人護理,何時無憂? (2010-07-14) (圖)
翠袖乾坤:王菲復出賺6500萬的魔力 (2010-07-14)
天言知玄:牛頭馬面與黑白無常 (2010-07-14)
琴台客聚:我們失落了什麼? (2010-07-14)
杜亦有道:旗袍之憶 (2010-07-14)
隨想國 :懷念與想起 (2010-07-14)
路地觀察:o靚模與書展 (2010-07-14) (圖)
百家廊:百姓眼中公務員 (2010-07-13) (圖)
翠袖乾坤:京城七零後 (2010-07-13)
海闊天空:資訊科技養蠢人? (2010-07-13)
琴台客聚:劉以鬯的「有趣」 (2010-07-13) (圖)
生活語絲:建國前夕的香港漫畫 (2010-07-13)
思旋天地:風水輪流轉 (2010-07-1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