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木積積左擁陳浩峰,右抱黎達達榮。
想起兒童劇,你會想起什麼?天馬行空的舞台,五顏六色的表演服裝,演員誇張的肢體效果和面部表情,台下瘋狂尖叫尖笑的小朋友……而當劇情變得沉悶時,台下會發出最為直接的不耐煩地移動屁股以及竊竊私語的聲音,或者又天真又邪惡的大聲問話:公主怎麼可能這麼醜啊?然後演員臉上翹起微笑的嘴角會有些抽搐。 ■文:尉瑋 圖:進念.二十面體提供
天啊,小朋友真是這世界上最真誠也最難伺候的觀眾。愛一個人,就讓他去演兒童劇吧,因為這是極具挑戰性又有巨大成就感的工作;恨一個人也讓他去演兒童劇,看他成人的尊嚴和矜持如何在一群小鬼面前被摧毀殆盡。
聽說進念也要演兒童劇?沒錯,是向來走試實驗路線的表演團體進念.二十面體。會不會出現公主王子一行在台上集體沉默不語只靠燈光變化完成表演?會不會在情節喧囂處突然出現大段形而上人物獨白?又會不會在場景變換時突然投射出滿台文字,然後童話故事變成魔幻現實主義題材?那小朋友們呢,他們將如何對付這些最「奄尖」的觀眾、怎麼挑戰他們的認知方式呢?……
等等等等,是我想太多了吧?進念的兒童劇《魔笛》,也許就是一個最「兒童」的兒童劇,色彩繽紛,歌聲動人,像一顆爆炸的大糖果。對進念來說,走最尋常的路,可能才真是「估它不到」吧。
莫扎特的德語歌劇《魔笛》是他生前最後一套上演的歌劇,內容將共濟會、古代埃及、流行喜劇全交融在一起,精彩紛呈。但其內容卻並非老少咸宜,有部分情節對於小朋友來說可謂比較「驚悚」。可是一直以來,《魔笛》卻是學校與青少年劇社十分鍾愛搬演的劇目,真是讓人滿頭問號。
編導之一陳浩峰說,這也許是由於《魔笛》的音樂實在太精彩。這些曲子所傳達的信息簡單又正面,音樂的結構與表達技巧卻又複雜而充滿回味空間。在兒童劇中,他們也將把重心放在音樂上,挑選出原作四十多首曲子中的二十首,由陳浩峰重新填上廣東歌詞,用通俗方式演唱,將原來近四個小時的大型歌劇縮短成為80分鐘分上下兩場的兒童音樂劇;至於那些頗為兒童不宜的故事細節,例如那些成人話題,主角得不到愛情就尋死的情節,又或是將黑奴或黑人標籤為壞人或反派的時代偏見,都將巧妙地處理過去。
由此一來,歌仔好不好,極大程度決定了小朋友們會不會在演出半途挪著小屁股不滿鼓噪。
音樂早就是公認的佳作,剩下來的大挑戰是重填廣東歌詞。「歌劇本來唱德文,不管旋律怎麼複雜,一句德文歌詞就可以唱完整首歌了;廣東話卻不能這樣,字音要和音樂相配才行,要不觀眾根本聽不懂你在唱什麼。於是要找很多字(去配合音樂)。可是那些歌的歌詞很簡潔,很清楚,變成你又不能整天找很多不同的字眼去講這麼簡單的東西,這就是難的地方。但是好處是歌的變化多,唱的時候可以像說話一樣,很流暢,填的時候就可以按照這個感覺走。」
陳浩峰說,《魔笛》的音樂正好給現在的香港流行曲一些參照。「現在的流行曲感情太複雜,情緒很負面,很多比喻在裡面,沒有參考的話完全不知道它講什麼;《魔笛》的音樂旋律很簡單,又容易上口,但是同時感情又很純真很簡單,不會三分鐘就上天入海,又天堂又地獄的。」這樣的音樂容易給人帶來力量,這也是這次創作的原因之一。
不過對於小朋友來說,能看得明白聽得清楚,大概才是歌曲的首要任務。陳浩峰自己是公認的「唱得之人」,也是少有在Rap歌時吐字超級清晰的表演者,自有一套心得。在填詞時,他也特別注意哪些詞語容易被聽到,哪些字眼比較容易入腦,盡量讓歌詞既表達到原來的意思,又很有香港人的感覺。「但我也會想那些歌是一幅圖畫,你聽的時候不需要特別去想這個字是什麼意思,而是聽到這個字和音,就有某種感受,我覺得音樂是這樣。」
木積積化身莫扎特
《魔笛》的另外一位編導黎達達榮是香港本土知名漫畫家,這幾年與進念親密合作,正一步步突破自己漫畫家的身份,嘗試更多新奇的視覺製作。這次,他為兒童音樂劇創作了許多動畫作為變動的背景,力求要讓小朋友們看到「腦中開花」,每一秒都有驚喜。而他多年前創作的漫畫人物「木積積」也變身成為演員之一,穿起莫扎特的衣服,戴上假髮,過了一回音樂家癮。
「木積積其實都是做自己,但是穿著莫扎特的衣服。我覺得他們兩個很接近啊,總是玩啊,盡量消耗自己的童真,又擺很多烏龍。在劇中,木積積主要是當一個串場的角色,因為我們把原來的歌劇縮短了許多,要保持故事的完整性就要有人很快速地將一些情節交待過去。木積積不僅只扮演莫扎特哦,我還安排了它分飾其他的角色。」黎達達榮說。
自己筆下的人物跳出紙面,不僅獻出動畫處女作,更化身為3D立體大公仔,對黎達達榮來說,也是新奇的體驗。
「動畫和漫畫很不同,這幾年開始為進念做一些動畫,什麼都慢慢學起來,關鍵要計算每一秒做些什麼,計算觀眾對於時間的感受。漫畫就不同,讀者可以掌握自己閱讀的節奏。我在畫漫畫的時候就會特別考慮一些東西來讓讀者的眼光停留在某些畫面上,或跳過某處、翻到下一頁等等。而這些東西搬進動畫裡面去並非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我原來並沒有想過把自己的作品變成動畫。這次的興奮反而是來自它變成一個公仔時候的樣子。因為我自己也沒有見過它立體時候的樣子呀,一切都要重頭開始設計,比如說它到底是多大呢?太大會嚇到小朋友,太小在台上又不起眼,最後試驗了很多次終於確定了現在的尺寸。」
兒童劇與粵語長片
雖說進念以前的許多作品,如《東宮西宮》系列中也有很多兒童劇的特色,扮鬼扮馬又唱歌仔,但《魔笛》才是百分百兒童劇。問兩位編導什麼才是好的兒童劇,黎達達榮的答案令人印象深刻:
「好的兒童劇就像粵語長片一樣。我小時候總覺得喜歡看粵語長片的人都是好人,因為那裡面的價值都很直接,都是教人幫人啊,遇到困難要克服啊,要尊師重道啊,孝敬父母啊。都是一些很基本的價值觀。現在我們的電視不是很推崇這些,只是要求勁啊、奸啊、表情豐富啊。質疑所有的東西,傳達的都是懷疑啊、誇張啊。我想我們做兒童劇,應該要重新找回像粵語長片那樣最基本的一個人的價值觀。這些東西很容易讓人覺得很老土,那好的兒童劇就是要能講到這些東西又不悶到小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