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 言
為人母親的總愛說︰「睇多灡扆捸C」只要看到愛兒或愛女,看著沒有什麼圖片,或很少圖片的書本,也會展現帶著疲態的笑容︰「終於定落薄A可以煩少齱v,彷佛看什麼書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先別說一些意識形態不良的書籍,其實,最壞的,要說是中文文法錯漏百出、或者文不成文的作品。耳濡目染,愛兒或愛女的中文水平只會江河日下,萬劫不復。
現在香港人講藝術,情況實在跟上述情況無甚差別,只要「藝術」之名一出,彷彿大眾都要臣服其腳下。可是,裡面的藝術作品水平如何,實在有苦大家知,部分的私人屋苑更可說是「重災區」。
當年歐洲,油畫藝術確是貴族的玩意,換到廿一世紀的香港,藝術立即義無反顧地成為促銷工具。為了營造貴族居住地的「幻覺」,地產商立即搬出「藝術」壓場,實行「high到爆」。其實,香港地,明買明賣,實在沒甚麼值得反對,問題是你拿什麼「藝術」給人「落疊」?港島南區的貝沙灣算是比較成功的,雖然我不知道在香港欣賞畢加索的意義,但人家會所的畢加索可是真品。次一等的私人屋苑,則會用大師作品的海報或版畫。最離譜的,是那些為了追求氣質及檔次,去找一些估計是深圳大芬村的畫家作品的私人屋苑(註︰沒有歧視大芬村的成份)。作品價錢平,尺幅超大,絕對抵到爛。也許不能奢求質素的後果是︰畫面左一撻、右一撻,美其名曰是抽象畫,實際是連牆紙也不及。我見者,絕對淚流滿面。試問一個成長於這個藝術走廊的小孩,對藝術能有什麼的理解﹖
我不是主張什麼精英藝術,什麼大師級的才能算是藝術,而是希望香港人建立起好的品味。對藝術的選擇,呈現了你有什麼品味。加上現在的觀念藝術,更多的是在討論政治及社會議題,個人的品味,亦揭示了你對這些議題的立場及認知,並影響你的社交關係。最終的問題是怎麼選擇藝術,雖然欣賞藝術有很大的主觀成份,但絕對有其客觀標準。以開放的心,去了解藝術歷史及其系統,觀察及感受不同的藝術媒介,慢慢建立起自己與藝術的關係,建立起品味,才是正道。
除卻個人對藝術的品味,香港人整體對藝術的品味確立,亦是非常重要。口味是一種共識,可以是討論的結果。可惜香港欠缺討論藝術的風氣,一個由大眾討論而成的對藝術的共識,似乎仍有待發生。你也不想看到西九展示私人屋苑會所式的「藝術」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