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生者安樂 死者安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8-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對死者尊重,就是生者應有的責任。 (資料圖片)

——骨灰龕園的中國文化與動人故事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更是大家必要應付的關口——家裡有人出生,大家固然興高采烈,但現代的父母也要為教養下一代的支出而大傷腦筋;無論是女是男,都會用盡辦法去延續青春,保持年輕;即使是大富人家,都會有患上絕症奇病的機會,為此很多人都會四出尋找保健之法,甚至隱世神醫;當你以為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因為現在連死者也不能安息。 ■文:阿卡比、曾家輝

 由於香港地小人多,不但用來土葬的墓地已是高價難得,近年更出現骨灰龕荒。為解決這問題,港府早前公佈骨灰龕政策檢討諮詢文件,提出全港18區長遠皆需要為興建骨灰龕作出承擔,更建議了首批12個選址,但這引起了社會很大的反應,支持及反對聲音不斷,可說是生者死者同憂。

 早前本地著名建築設計師何周禮向政府當局遞交一份建築設計方案,以專業角度對政府骨灰龕政策檢討諮詢提交具體意見,更創新地建議於大嶼山集中興建一個「靈灰園」。副刊專題版特別向他請教其方案內容,發現創意的背後,原來藏著一段感人的經歷。

 何周禮不但有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他更參與不少公共事務,包括房屋委員會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會員、市區重建局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會員、香港建築師事務所商會理事會會員、香港地產學會的榮譽顧問等。在其意見方案中,不但認同政府選址當中的骨灰龕場在原址擴建,更建議在大嶼山集中興建一個主題「靈灰園」,而這骨灰龕場應採取融合大自然的設計風格,以加入淨化心靈概念,既可以解決骨灰龕不足問題,不會令人產生抗拒感,甚至可以作為城市人洗滌心靈的自然主題公園。

 「他們是先人,不要當作灰!慎終追遠,不能猶如住宅加裝數百個信箱般隨意,或尋求方便以『便利店』概念處理!在高度密集都市中,更不應將先人淨土與活人居所混雜,應尊重傳統忌諱。」

建築配合自然環境

 何周禮認為大嶼山有合適的自然資源,政府應盡快草擬及研究發展大嶼山,興建集中的「靈灰園」 計劃,以配合未來數十年的需要。「現時政府建議在現有骨灰龕或墳場設施上擴建,尚可接受,但『死亡建築』(necrotecture)在民居附近、與活人混在一起,漠視了傳統文化和忌諱。實際上,拜祭先人有祭祀儀式,焚燒冥強香燭亦對健康、衛生環境帶來影響。」

 對何周禮而言, 活人有居住的問題,先人更有淨土的問題,因前者的數量相對均衡固定,後者的數量卻是累積的,所以處理問題刻不容緩。

 何周禮構思中的「靈灰園」 坐落於大嶼山,旨在與大自然融合,選址遠離高密度民居、遠離大雄寶殿,並可由陸路或水路交通接駁。何周禮建議的「靈灰園」,由「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貫穿,可以呈現兩種建築形態,一是「平地而建」,二是「依山而建」,但其實兩者都是按大嶼山現有的地勢概況構思。前者為圓土樓形,環抱四合院式骨灰龕群組,主要依靠水路交通;後者呈現長形,由「追思大道」串連四合院式骨灰龕群組而成,主要依靠陸路交通。

 何周禮說,香港要覓地興建如此墓園,遠離民居的大嶼山是理想地點,之前有人倡議大嶼山可搞賭場,倒不如在當地搞一個墳場。只要用地有兩至三個足球場般大,已足夠將散建各區的骨灰龕集而為一,加上大嶼山車路和船路也可至,交通不是大問題。香港的設計甚至可以把不同顏色的花、瀑布流水等作為中心主題公園,一家人透過春秋二祭拜山,遠離煩囂,入園洗濯心靈。

父親過身觸發構思

 「中國人的祭祀觀念,一是與大自然結合天人合一,二是透過春秋二祭,一家團聚,追憶先人,在綠油油園林中正面面對過去與將來,甚有安靜地聚首一堂思憶之意。」17年前何周禮的家父過身,親眼目睹當時殮葬服務的不濟,令死者難得安寧和尊重,所以觸發他以「懸崖上的死亡建築」(Necrotecture at the Cape)為題創作碩士論文,並獲得港大建築系碩士論文大獎。當時選址港島最東一角,但設計概念,與今日的大嶼山建議一脈相承。

 在這篇碩士論文中,他建議將港島東區歌連臣角墳場對開的最東一角,設計一個集火化場、土葬、依山洞和懸崖而建的骨灰龕、紀念花園和海上撒灰服務於一身的大型墓園。何周禮說,當時的概念是東方的最極處,便是西方極樂世界,整個建築設計亦融入自然及不同宗教文化信念。

 對於父親遺體運離醫院到殮房的情景,何周禮至今仍十分難忘,他說由打包到轉送到殯儀館,是用那些如浸豬籠的竹籮,放入黑箱車,還要看著父親被放在街邊,那時正下著大雨,淋濕遺體,與街市死豬無異。而殯儀館禮堂牆上白磚髒如公廁,購得靈位入土為安更非必然。

 何周禮說,幸好家人堅持用逾20萬元,在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購下永久土葬墓地,才令父親「安息」。他慨嘆現時很多骨灰龕不但景觀不開揚,一些龕位位置更是高得遙不可及,後人拜祭也難摸到先人墓碑,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死亡服務怎能如此不濟。

相關新聞
生者安樂 死者安息 (2010-08-16) (圖)
「平地而建」方案 (2010-08-16) (圖)
「依山而建」方案 (2010-08-16) (圖)
人生滋味 點滴在心頭 (2010-08-16) (圖)
堅持不放棄 有夢就會實現 (2010-08-14) (圖)
粵劇後進 不怕辛苦 (2010-08-14) (圖)
粵劇《德齡與慈禧》 (2010-08-14)
堅強病童 願望成真 (2010-08-14) (圖)
「三心兩意」助子女成長 (2010-08-14) (圖)
圓夢十問 (2010-08-14) (圖)
讓社會思考 借自身反省 「紀錄」這世界 (2010-08-12) (圖)
為香港鏗鏘 思考社會進步 (2010-08-12) (圖)
新晉導演 從紀錄人生起步 (2010-08-12) (圖)
小結: (2010-08-12)
延伸參考: (2010-08-12)
氣候變地變水也變 (2010-08-09) (圖)
陳龍生:地貌不應因人而改 (2010-08-09) (圖)
何建宗:從水資源看環保 (2010-08-09) (圖)
期盼中的南極之旅 (2010-08-09) (圖)
逆轉氣候變化大行動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系列講座 (2010-08-09)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