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依山而建」平面圖
建築群呈現長形,由「追思大道」串連四合院式骨灰龕群組而成,而今次主要依靠陸路交通,但同樣希望孝子賢孫在春秋二祭,遠離煩囂城市,與大自然接觸,慎終追遠。
建築設計有「起.乘.轉.合」的中國建築理念,「起」是「前言(prologue)」,設有「追思大道」作引言。
大入口為「環抱形」 建築,中央設「靜思池」,洗滌心靈,盡忘煩囂。 大入口當中設有行政樓及配套樓, 配套樓內置: 一般素菜餐飲; 商業店舖提供祭祀用品;一般配套如 「靜思閣」、衛生間、醫療室等。
在春祭時,香港天氣會開始轉高溫,到了秋祭時,香港天氣仍維持在仲夏之高溫, 所以 「依山而建」並非向上發展,而是「橫向發展」,以避免城市裡墳場墓地向上建築,令許多長者、傷健人士卻步。 為方便年長及傷健的祭祀人士,所以特此安排 「高球車」 代步, 在大入口設「高球車」站,並設高球車車道,高峰期作接駁幼童、長者、傷殘人士往各骨灰龕群組之用。 而該車道在平日則作「物流」及「維修」之用。
通往各骨灰龕群組是中央「追思大道」,令孝子賢孫尋找骨灰龕時,融入大自然,慎終追遠,刻意有別於城中的景象。 追思大道兩旁設有多個以 「花卉」為主題的公園,可供祭祀人士進一步與大自然接觸,感受春天花開,秋天凋謝的循環。
骨灰龕共有九組建築,各以四合院形式建築,內向「蓮花池」。整組建築群組四合院式共有九組,寓意有始有終, 極陰極陽。因古代中國並沒有雙位數字,九是終極的數字。
建築群組最後以「圓土樓」 形式骨灰龕作終結, 「有始有終」 寓意淨土的終結, 並設有 「追思蓮花池」 及 「嘆息石楷」。 最後的佈局是以方形 「嘆息園」作終結,「天圓地方」寓意「無需嘆息,我們終需匯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