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訪深圳博物館新館 思考博物館經營之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8-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深圳博物館新館

——珠三角博物館遊系列(上)

 大家覺得博物館有何作用?只是單純擺放歷史文物,還是舉辦展覽活動?其實博物館是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代表,因為它的設計、展覽方針、展品等,都能反映當地的文化底蘊。 ■文、攝:曾家輝

 早前筆者一連走訪了珠三角地區好幾個博物館,包括深圳博物館新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佛山市禪區博物館等,有新有舊,有綜合性,也有專題性。令人大開眼界的,不但是各館的珍貴藏品,還有從博物館引伸出來的關於考古、保育、文化等不同層面問題的思考。

 深圳博物館新館位於深圳市中心地段,總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2.4億元,這博物館按照3層大樓設計,第1層為中庭大堂、專題展廳等;2層為古代深圳陳列館、近現代深圳陳列館、深圳民俗文化館;3層為改革開放史陳列館……不知大家有沒有到過距香港很近的深圳博物館新館,或者大家走訪過後,也會跟筆者一樣有所啟發。

 08年,深圳博物館新館正式開幕,當時已被視為深圳市「文化立市」的一個重要工程,也是深圳市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慶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12月18日開館當日,該館便特別舉辦「深圳改革開放史」大型展覽,展示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以來,深圳經濟特區從醞釀、建立到發展的歷史進程及成就。筆者在走訪當天,也看到了改革開放史陳列館採用了大量文物展品,包括圖表、文獻資料,輔以沙盤、模型、景觀等,也有使用聲、光、電等科技,以立體地展現深圳的改革開放歷程。過了差不多兩年,筆者到深圳博物館新館,發現原來逛博物館,也許並不是一件如大家想像般沉悶的事。

走進博物館觀賞展覽

 剛進入第一層(即地下)的大堂,還未正式去「行」,在大門兩旁有一間是茶莊,另一間是賣紀念品的商店。第一個印象是茶莊和商店內的貨品,都是一些很高檔次的玻璃、陶瓷之類的藝術品,其實和深圳博物館新館沒有關係。新館以地方歷史為全部展廳的核心主題,當然博物館可以開設商店等,但總應售賣和博物館有關或能突出展館主題、地方特色、獨特文化等的物品,尤其是一些只可以在博物館商店中售賣的註冊紀念品。

 走入大堂,赫然覺得地方很大,很有空間感,有些像中環或金鐘一些高檔購物中心的大堂,而且採用玻璃天窗,可以吸納自然光,而且整座大樓用煙囪形設計,即四邊是展廳或其他房間,中央位置就騰空出來,突顯空間感,但筆者感到大堂略為空洞,所有設置都在四邊位置,中間不知是否留作給人排隊或是欣賞大樓的設計呢?

 由於新館採用了煙囪形設計,所有展廳都是在四邊位置,如第一層有多媒體資料室、專題展廳等,即使有一定的指示牌,加上大堂的一道牆上的大電視屏幕,其實都需要參觀者自己走到多媒體資料室、專題展廳等的門口,而不是被吸引/指引走進去。再者,多媒體資料室、專題展廳等都好像「重門深鎖」,你得走進去才知道裡面究竟有甚麼,在外面是完全沒有吸引力的,難以有令人進場看個究竟的想法。

 筆者走訪時,專題展廳正舉行著「劍舞楚天專題展廳—湖北出土楚文物展」,內裡的文物、裝置及展示、技術使用等都不錯,整體上的感覺不俗。作為一個專題展覽,可能有人覺得這文物展和深圳博物館新館沒有很大關係,但其實這次是和湖北省博物館聯辦,以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也能收到互動學習及提升水平之效。

 作為深圳重拳打造的2010「開年大展」,深圳博物館特別跟國家級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合作,引進文物138套,為深圳市民奉獻一道豐盛的「年飯」。2003年國家重大考古發現—湖北九連墩遺址出土文物、國家寶藏—越王勾踐劍均在這次展覽的展品之列。據介紹,這也是九連墩遺址文物和越王勾踐劍首次赴深與市民見面。除越王勾踐劍外,其餘文物均在湖北九連墩遺址出土,包括青銅禮器、玉器、樂器、漆木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為配合湖北省孝感至襄樊高速公路的建設,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位於棗陽市吳店鎮九連墩古墓群的1、2號墓及陪葬的1、2號車馬坑進行了發掘。經研究,兩座墓葬為夫妻異穴合葬墓,1號墓主為楚國大夫,下葬於戰國中晚期。2號墓的下葬年代稍晚於1號墓。兩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禮樂器和兵器,是歷年楚墓出土樂器最多的一次。2號墓主人雖為女性亦隨葬大量兵器,而1號墓僅青銅劍就隨葬28把,是楚墓出土青銅劍最多的一次。

 在深圳博物館新館的第一層還設有兒童館,實在令人欣慰,因為在實際功能及象徵意義上來說都有好處,可將博物館年輕化,起到傳承及教育下一代的作用。

認識深圳歷史與民俗

 之後,走上第二層,這一層包括了古代深圳展廳、近代深圳展廳和深圳民俗展廳,筆者對於這個鋪排的感覺也不錯,因為好像順著時間的發展而行,先走畢古代,再來到近代,有了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便可以再看看深圳及這地方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

 深圳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古代深圳展廳陳列的主要目的是向觀眾傳播文化與知識,讓觀眾走近和了解深圳的歷史,並從中獲得精神收益。近代深圳展廳是新館四大基本陳列之一,展覽分為百年抗爭和經濟社會兩大部分,展示深圳地區從九龍海戰至深圳解放百多年間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宗教、教育等方面的演變。深圳民俗展廳主題展覽共有區域民俗、廣府民俗、客家民俗、海洋文化習俗四大部分,以廣府和客家民俗為主的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又因臨向大海,扼守珠江入海口,自古以來由於海洋經濟、海上絲路貿易的發展,又演繹出氣象萬千、絢麗多姿的海洋文化習俗。

 三個館的編排井然有序,但由於樓底太矮,這其實也是三層展廳的一大通病,所以展廳中運用了不少多媒體設備,例如會自動發聲的一比一模型、投射在牆上的影片,甚至是用參觀卡在感應裝置上獲得更多展品資料等,所以當一組的展品跟另一組放得太近時,便會很嘈吵,尤其在深圳民俗展廳中,當前面正播片,後面又有其他聲音,更覺得展廳很細很窄,展品放置太密,令訪客因未能聽清楚內容而分心。雖然說這三個展廳是順序展示,但一些小如燈光等的問題,也容易令觀賞者對展館的感覺大打折扣,如在深圳民俗展廳中,有一處是放映著有立體效果的粵劇表演片斷,或許展館方面未有留意,令人甚有陰森的感覺;再加上很多指示牌,例如叫大家不要觸摸展品等,竟然貼在展品的正前方的玻璃上,遮擋了參觀者的視線。

重踏改革開放之路

 走到第三層,正是深圳改革開放史展廳,但不知為何一分為二,分成一大一細的部分,當筆者逛完大展廳時,才突然發現有一個小展廳,其實可以二合為一,除非展品有兩個不同的主題。既然同是改革開放史,那實在不宜分為兩個部分。

 深圳市的前身是具有1600多年建制歷史的寶安縣。新中國成立後,寶安人民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為改變貧窮落後面貌而努力不懈。三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間,深圳卻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蹟。她不僅迅速改變了自身面貌,充分發揮了帶動和示範作用,而且深圳更成為體制改革的試驗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走畢這三層的展廳,回到大堂,感到整個新館可說是以時間為軸心,從古到今地將與深圳有關的人和事展示出來。這令筆者覺得深圳博物館新館應該叫深圳歷史博物館,甚至直接叫歷史館好了,畢竟這博物館標榜的是歷史,而不是博物。這可能是因為剛剛建成,又要配合深圳特區成立周年,才有這樣的安排。不過,筆者認為,博物館不應單以歷史進程為博物館主軸,因為會令人有太簡單化的感覺,其實除了縱向,也可以橫向作探討,也可以有人物展、建築展、文物展、圖書展和地理展。這樣更能充分發揮及利用專題展廳、兒童展廳、多媒體資料室,甚至大堂中廳,也可以補充以時間為編排主軸的常設展覽的不足。

 在離開之時,筆者記起這是深圳博物館新館,那即是有深圳博物館舊館,當然,新舊兩館在功能、主題、方向等方面都應該有一定的不同,但即使有所不同,也宜互相呼應及補充不足,就好像按照現時的分工,新館應該是歷史博物館,而舊館是古代藝術館。不過,兩館說到底不是敵人,而是兄弟,即使展覽不能有很直接的類同,但在策展、宣傳、運作上也可作一定程度的互助—可以是某個年代的展覽,分在兩館舉行,一個著重於藝術,一個著重於歷史,又或至少可以在新館中有舊館的宣傳海報。

相關新聞
訪深圳博物館新館 思考博物館經營之道 (2010-08-30) (圖)
小結: (2010-08-30) (圖)
到老館看鄧小平展覽 (2010-08-30) (圖)
跨界創作 詩相 交融添新意 (2010-08-28) (圖)
詩相不需互相說明 (2010-08-28) (圖)
寫詩源於想要表達 (2010-08-28) (圖)
鼓勵學生繼續創作 (2010-08-28) (圖)
拍攝前作心理準備 (2010-08-28) (圖)
學生詩作《Over-speeding Earthquake》節錄 (2010-08-28) (圖)
虛實之間 引發奇想 (2010-08-28) (圖)
「本來無一事」又一山人攝影展 (2010-08-28)
茶具創作賽大檢閱 巧手匠心製美器 (2010-08-26) (圖)
公開組•冠軍:曾章成《給茶館的信》 (2010-08-26) (圖)
亞軍:陳玉蘭《孩提.回味》 (2010-08-26) (圖)
季軍:趙汝誠《形.態》 (2010-08-26) (圖)
優秀獎:馮笑蹤《茶具:「小心輕放!」》 (2010-08-26) (圖)
優秀獎:區凱芝《緣》 (2010-08-26) (圖)
優秀獎:盧潔玲《鳥閒》 (2010-08-26) (圖)
優秀獎:何嘉敏《冬雪》 (2010-08-26) (圖)
優秀獎:黃錫年《干戈玉帛》 (2010-08-2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