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粵語輸一票的謠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0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潘國森

(一)

 今天的新聞報道就是明天的歷史,豈可輕乎?

 一位報界前輩曾對筆者言道,新聞報道必須對事情的三大背景重點弄得清楚明白,即是:人物、時間和地點。當然,事發時間和地點的精確度,常會因應事件的性質而有不同程度的要求。過去新聞報道差不多是報紙的專利,白紙黑字的紀錄容易成為讀者秋後算賬的證據,遂令發消息的人不可以過於隨便,以免生出後患。有了電台和電視之後,套用晚近的潮語,是「改變了傳媒生態」。到了今天,除了現場直播報道之外,形形色色的「個人意見節目」都有發放新聞的功能,主持人和嘉賓既不代表傳媒機構的立場,便可以任意月旦時事、介紹漏網花邊新聞,有新聞工作者之實而無記者之名,難免間中口講無憑,甚為逍遙自在。互聯網興起之後,散播謠言更易,造謠者又常可以隱藏身份,更肆無忌憚。

 「粵語因一票之差而不能成為國語」的謠言,很能夠滿足一些廣東人的口胃,近日又熱炒起來,這樁失實的「新聞報道」,經過多年流傳,漸漸有變成「歷史掌故」的趨勢。故事的內容大致說: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成立,革命代表商議定立國語。因為革命黨有許多粵人,廣東幫的勢力令粵語亦成為候選語言之一,投票結果粵語以一票之差,輸了給北京話,跟「國語寶座」擦身而過。較為晚出的細節,還添加了孫文(1866-1925)當日為了「顧全大局」而將手上寶貴一票投了給北京話云云。

 如果我們用前述的三大準則研判,可以問那些熱烈散播此消息的人,能否提供相關人物、時間和地點的更詳盡資料?所謂「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如此一來,喜歡道聽途說的「吠聲者」諒必啞口無言。若再追問是在哪一本書上讀過這則故事,當事人甚至可能覺得你有意刁難!

 但是這樣可不是吹毛求疵,若不能提供全體與會者名單,總可以說出一兩個主持人吧?即使不必知道會場在哪一條街、哪一座樓、哪一個房間,總可以說得出在哪個城市吧?北京?南京?武昌?不知會議的會期長短,總可以說得出哪一年吧?民元(1912)?民二(1913)?

 這般尋根問底或會很討人厭,亦肯定打擾了人家擺龍門陣的興致,卻是撕破謠言的妙法。如果真的開過這樣的一次會議,總可以從各種歷史檔案、回憶錄等等,重組事件涉及的人物、時間和地點,可以寫成專書或論文。但那是歷史學家的任務,筆者付不起這樣高昂的「成本」。本文只能夠舉出足夠的證據,就已經對得起讀者了。

(二)

 未繼續追問「國語投票」事件的細節之前,不妨飛渡太平洋,看看發生在美國的相似謠言。原來美國德裔社群也流傳這樣一個傳說,謂在美國立國初期,德語以一票之差敗給英語,不能成為美國官方語言(official language)。

 回顧美國立國的歷史,可以輕易證明此說無稽。美國成立時有十三州,清一色是原英國殖民地,估計當時人口約四百萬,來自日耳曼諸邦(統一的德國還未出現)不足十分一,「少數族裔」的德語有甚麼資格問鼎「國語寶座」?其實德裔人移民北美,要到拿破崙戰爭(1793-1815)之後才高速增長。

 那麼有沒有為德語投過票呢?有是有的,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據文獻記載,1794年一批日耳曼裔美國人要求政府將部分法律譯成德文,以方便不會閱讀英語的新移民,結果眾議院以42比41票否決這項呈請。據報當時的眾議院議長事後說:「日耳曼移民越快成為美國人越好!」(The faster the German immigrants become American, the better it will be.)這個謠言之所以能有市場,其中一個原因是德裔社群人多勢眾。據一九九○年的人口普查,有五千八百萬美國人聲稱祖先是日耳曼移民,為各族裔之冠。不過他們當中能操流利德語的已屬少數,大都成為不會德語的美國人。

 最有趣的是從法律觀點來說,美國根本沒有官方語言,德語固然不是國語,連英語也不是!倒是州政府有定立官方語言,以夏威夷州為例,就有英語和夏威夷語兩種官方語言。

(三)

 秦始皇統一天下,「書同文」是重要政績之一,但只廢除六國文字,沒有廢除方言,於是二千年來中國各地方言獨立發展。「語同聲」只在近半世紀推廣全國用普通話才算初步成功。

 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末,已有許多民間學者提倡以北京官話作為國語。北京是當時中國的政治中心,按照歷朝中央官員以「官話」溝通的傳統,北京官話順理成章成為國語的首選。1909年,清政府就成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1911年由學部(相當於教育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了《統一國語辦法案》,原定在「宣統八年」(1916)推行,因清政府隨即倒台而沒有實行。由此可知,清末已啟動的國語運動根本就不可能有粵語的分兒!

 那麼為定立國語而投票又曾否發生過呢?

 蔡元培(1868-1940)除了當過北京大學校長之外,還做過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他在任內召開「讀音統一會」,各省推舉代表兩名,另蒙、藏、華僑代表各一名,教育部又延聘專家學者數十名,到北京開會,共同審定漢字的「標準讀音」,預計多達八十人。

 民國二年(1913)二月十五日,會議正式舉行,只有四十多人參加,而蔡元培亦已離任。與會者的姓名,在此只介紹兩個,一是被推舉為主任的吳敬恆(字稚暉,1865-1953,日後成為國民黨要人),一是代表教育部的周樹人(1881-1936,即魯迅,但當時尚未用此筆名)。因為與會者以江蘇、浙江兩省偏多,經過激烈辯論之後,議決審音時一省一票表決而非一人一票。近三個月的會期,共審定了六千多個常用字的「國音」,這套標準音即是所謂「老國音」。據近代語言學家黎錦熙(1890-1978)的介紹(他本人沒有出席,但跟許多與會者相熟),這套標準音還「保留了一些字的舊入聲,如一、六、七、十、百和日月等」。因為北京話早就沒有了入聲字,「任何地方的人以及能說得好北京話的人,都要從頭學起」。「老國音」是民主程序投票妥協的人為產物,有人還批評「只有趙元任一個人會說」(趙氏,1892-1982,亦是近代語言學家)。

 以上是駁斥謠言的基本資料,由此可知,粵語從來沒有成為「國語候選語言」之一。散播謠言容易,推翻謠言就麻煩得多。謠言的源頭已難考,「粵語輸一票」跟「德語輸一票」又有沒有任何越洋的異國緣?頗惹人遐思。如上按人物、時間和地點的最起碼考察,或可作為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當中訓練學生處理資訊和理性思考的示範。

相關新聞
百家廊:粵語輸一票的謠言 (2010-09-01) (圖)
翠袖乾坤:譚詠麟為何是樂壇校長? (2010-09-01)
天言知玄:時勢敗英雄 (2010-09-01)
琴台客聚:一杯記憶的美酒 (2010-09-01)
生活語絲:「圖遊」世博會 (2010-09-01)
隨想國:要搬家了 (2010-09-01)
路地觀察:《亂步東洋》復刻誌記 (2010-09-01)
百家廊:形形色色夏令營 (2010-08-31) (圖)
翠袖乾坤:哈佛不開分店 (2010-08-31)
海闊天空:不堪回首菲律賓 (2010-08-31)
琴台客聚:陳寅恪盲目記 (2010-08-31) (圖)
杜亦有道:隨想點滴 (2010-08-31)
思旋天地:「香港精神」 (2010-08-31)
詩幻留形:古典文學的回溯 (2010-08-31)
百家廊:北京的夜晚 (2010-08-30) (圖)
翠袖乾坤:孝 (2010-08-30)
跳出框框:祝福他們 (2010-08-30)
琴台客聚:腦癇的正音 (2010-08-30)
生活語絲:去不去世博? (2010-08-30)
思旋天地:天災人禍 (2010-08-30)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