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語文回歸」比「魯迅大撤退」更值得思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1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郭文婧

 2010年多地中學語文教材內容出現較大調整,其中魯迅的《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等多篇作品被刪除,廣東版則將《藥》換成《祝福》。而巴金反思文革的文章和余華的小說等被新選為課文。(《廣州日報》9月8日)

 從「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有所刪減」到「魯迅作品從語文課本中大撤退」,即使是每一次細微的變化,都會引起人們的熱議。支持「刪減魯迅作品」的人認為,在語言上,魯迅的作品並非範本;在內容上,魯迅的作品相對過時和落伍;在情感上,魯迅的作品有些不夠真實;在比例上,魯迅的作品入選教材比例確實太大。反對「刪減魯迅作品」的人往往都會引用郁達夫在紀念魯迅時說的話:「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可悲。」

 其實我們稍加沉澱,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過去,我們謳歌、熱捧魯迅,是伴隨著「神化魯迅」的思潮進行的,把魯迅當做民族的脊樑,過分渲染魯迅作品的革命性。近幾年,「去魯迅化」就像症,總是間隔性爆發,而這又是與「俗化魯迅」的思潮相伴隨的,甚至有人鼓吹「只讀周作人,不讀周樹人」。在「神化魯迅」與「俗化魯迅」的激盪中,語文並沒有回歸,我們廣大學生並沒有看到一個真正的魯迅,並沒有實現與魯迅的平等對話,於是就出現了「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怪現狀。

 我們的語文被異化了,教學不是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體驗出發,而是為了教育而語文;解讀作品不是從作品本身出發,而是機械地沉溺於對「中心思想」的提煉與解讀;看待作家,不是從作家的時代背景和完整人生出發,而是在隻言片語中隨社會思潮而搖擺,要麼「微言大義」,要麼「只抓虱子」。語文的回歸,其實就是錢理群教授在《對話語文》中說的「直面文本、直面語言、直面人的心靈、直面人的生命」。語文不僅要適當地進行「語言行為,能力和習慣的培育」,更要「文從心出,心在文中,循文會心,實現心靈的相遇相通」。

 在我國浩瀚的文學海洋中,優秀的作家不計其數,優秀的作品汗牛充棟。在一定程度上,語文課本需要魯迅,需要魯迅的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語文課本也不是離不開魯迅,離不開魯迅作品。也就是說,魯迅及魯迅的作品,並不是語文教育成敗的關鍵;而語文能否回歸學生、回歸作家、回歸語文,則是語文教育成敗的關鍵。語文回歸了,魯迅的語言就會是充滿了人性的語言,魯迅的作品就會是最好懂的作品,魯迅就會成為學生平等的朋友。語文在異化中越走越遠,無論換成誰的作品,都會是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效果不理想。

 因此,無論是教材編寫者,還是魯迅作品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還是語文教師,都不需要在「魯迅大撤退」這個問題上糾纏過久,而應該共同努力促使語文的回歸。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明治日本使節團的歐美城市考察 (2010-09-11)
來鴻:崑曲的氣數 (2010-09-11)
文化觀察:《心術》:藝術對現實的妥協 (2010-09-11) (圖)
文化觀察:「語文回歸」比「魯迅大撤退」更值得思考 (2010-09-11) (圖)
文化觀察:從方舟子挨打說起 (2010-09-11)
歷史與空間:罰非其罪 (2010-09-08) (圖)
古今講台:吳三桂的辮子 (2010-09-08)
古典瞬間:不被孔子看好的諍臣 (2010-09-08)
亦有可聞:雍正的「淡泊名利」 (2010-09-08) (圖)
開卷有益:一支刀筆挑開官場百丑圖 (2010-09-08) (圖)
歷史與空間:皇帝待師的另一面—虐師 (2010-09-07) (圖)
豆棚閒話:金書鐵券 (2010-09-07)
開卷有益:港英對新界土地的「巧取」 (2010-09-07) (圖)
亦有可聞:香 料 (2010-09-07)
文訊:「大家來寫屋邨史」講座——公屋生活的集體回憶 (2010-09-07)
文訊:《1Q84 Book3》中譯本接受預訂 (2010-09-07)
歷史與空間:人身體中的「官府」 (2010-09-04) (圖)
來鴻:天然書房「亂」讀書 (2010-09-04)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0-09-04) (圖)
時尚性閱讀 (2010-09-0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