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張慕聖的團隊參與973計劃,以「鋼筋混凝土腐蝕起始時間預測」和研究新型合成混凝土骨架材料,大大減低維修和管理費用,亦令基建壽命增至100年。 本報記者彭子文 攝
【本報訊】(記者 黃德正)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龐大的基建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但傳統建築材料長期受濕度及溫度變化等因素影響,容易造成侵蝕,令基建只有30至40年壽命。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系教授張慕聖領導的研究團隊,去年起參與「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俗稱973計劃),在建築物中引入「鋼筋混凝土腐蝕起始時間預測」方法,更準確地估計建築物的效能和管理周期,能有效減低維修和管理費用,基建壽命更可大增至100年。該團隊更積極研發新型合成混凝土骨架材料,長遠有望取代混凝土中容易被侵蝕的鋼筋。
「973計劃」旨在鼓勵國家自主研究項目,科大則參與了「當代環境友好型混凝土的基礎研究項目」,致力研究更耐用、更環保的基建材料及如何延長建築物的壽命。張慕聖表示,科大的團隊研究出一種「鋼筋混凝土腐蝕起始時間預測」方法,以估算大橋或建築物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 Assessment),按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管理、維修策略。
按周期特性維修 大橋長命2倍
他解釋,有別於傳統評估方法只以混凝土特性來預測「腐蝕起始時間」(Corrosion Initiation Time),研究小組決定引入「環境因素」,透過研究結構表面的氯化物濃度、濕度和溫度的變化,計算沿海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的壽命,即可更準確地預測同一建築物不同結構部件的腐蝕情況。
由於公路、大橋的維修費用高,因此營運者十分重視建築物的生命周期,以更有效管理。張慕聖指出,「如果你一開始就發現問題,可能只需1元就能解決;但如果情況變壞你卻懵然不知,將令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屆時維修成本可能數以十倍計。」他強調,受惠於這個更有效的評估方案,能助營運者按建築物不同的生命周期用不同維修策略,能將大橋的壽命增加2倍至100年,更加能夠協助企業提供更全面的管理策略。
同時,科大的研究團隊亦擬研發「新鋼筋」。張慕聖表示,現時常用的建材如鋼筋和混凝土的抗壓力和受壓力極佳,是建造大型建築的最佳組合,不過科大研究團隊發現,大橋等基建經常接觸到海水,令鋼筋被鹽份侵蝕,鋼筋若被侵蝕1厘米,混凝土便會隨之膨脹10厘米,繼而會產生裂縫令大橋入水,大大減低橋的壽命並增加維修成本。
研發「新鋼筋」 加入炭纖維
科大構思的「新鋼筋」,外圍以炭纖維和玻璃纖維製成,核心部分則是鋼,由於炭纖維和玻璃纖維輕身,加上具有極強的抗腐性,無生鏽問題,而且硬度達鋼的80%。這種「新鋼筋」既有傳統鋼筋承受拉力的強韌性,而且更耐用,是理想的替代品。
不過,「新鋼筋」仍有盲點,就是其中的玻璃纖維有Brittle Failure的特性,猶如一塊雪凍了的朱古力條,「一啪即斷」,若「新鋼筋」的壓力指數一旦「爆錶」,會在毫無預警下斷裂,不似傳統鋼筋會有爆裂的先兆,可及早維修。張慕聖表示,研究團隊未來要致力解決有關問題,只要能攻克這關,即有望製成更優質的「新鋼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