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煜(小圖)認為,目前本港大專院校的碩士課程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 本報實習記者 趙依寧 攝
【本報訊】(實習記者 趙依寧、記者 吳玫)本港的授課式碩士課程只用一年的學習時間,便可獲得碩士學位,日漸受到內地學生的青睞,亦令有關課程的申請人數爆滿。僅今年報讀理工大學碩士課程的內地人數便達4,868人,較去年激增65%,達到歷史新高。但另方面,港校錄取人數亦因應報讀人數而大增,隨之惹來內地生對課程質量的疑慮,更有學生指其所在學系的系主任曾揚言「去年(課程)虧損,今年要擴招!」
近年港校的授課式碩士課程逐漸打響名堂,尤其是吸引了大量內地生報讀。據理大統計,該校相關課程05年僅有300名申請人來自內地,至今年已勁增至4,868人,增幅達到15倍。獲理大錄取的內地生亦隨之增加,從05年約80人增至09年的590人,令近年的錄取與報讀比率維持在4至6人爭1個學額。
學額未大增 確保吸資優生
理大中國內地事務處處長羅璇表示,儘管該校的授課式碩士課程除了一、兩個為政府資助外,其餘80個全部採用自負盈虧的開辦方式,可自決錄取人數,但多數院系均設立了上限,力求師生比例達到穩定,例如最受歡迎的會計、投資和信息系統課程可錄取的最多學生數分別為40、70及65人。
她續稱,理大近年北上宣傳碩士課程的地點,多為內地重點大學,錄取的新生亦主要是這些院校的畢業生,「申請人多了,但學額並未大幅增加,以保證入學的都是優秀學生。」
非「王牌課程」 質量難有保障
不過,亦有在本港某大學修讀英文翻譯碩士課程的內地生Chloe向本報投訴稱,其系主任曾公開表示以商業經營的理念辦學,並指去年課程錄得虧損,故今年將增加錄取人數,以達到盈利目標,「越收越多,畢業生出路不好,有什麼意義呢?」Chloe指同學多半來自內地,由於促進就業的政策和融入香港的活動不足,令她們在港求職缺乏競爭力,包括她在內的多數人畢業後只能黯然離港,「我覺得自身實力和一年前相比,並沒有多少提升。如果課程設置得更有特色,或為內地生提供更多就業培訓,情況會好些。」
浸會大學新聞系主任黃煜坦言,目前的碩士課程的確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儘管每所大學的「王牌課程」基本不存在經營困難的情況,但一些較為遜色的課程的質量就很難有保障。不過,他相信香港的高等教育不會過度「產業化」,「大學需要香港政府的資助,故多數港校仍十分愛惜自己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