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問,看到台灣報章上有個詞「猴塞雷」,不知是什麼外語詞。其實說穿了讀者一定會心微笑,那就是「好犀利」,地地道道、如假包換的的粵語音譯詞,但去到台灣用國語就讀成「猴塞雷」了。例如:
「台中市孔廟請出『至聖先師』孔子出馬,為考生服務的全台創舉,果然『猴塞雷』,2千份的孔子保身平安符及祈福許願卡,昨天是開賣的第3天,中午就全部賣光光。」
「談到今年新希望,秦楊笑說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猴年可以『猴塞雷』,讓老婆趕快有喜,讓他順利當爸爸。」
八、九十年代,有不少粵語詞進入內地及台灣,並發揚光大,如「打的」、「買單」、「搞定」、「無厘頭」等等。粵語歌在大陸也大行其道,不少年青人都以會講幾個粵語詞為榮。後來時移世易,各地網絡詞語、潮語興起,變成不少內地新詞湧入本港,例如「PK」、「剩女」、「雷人」、「囧」等等。反觀港產潮語,似乎比較少在內地、台灣流行,除了「靚女」外,其他如「屈機」、「十扑」、「O嘴」,都未能在香港以外地區獲得認同。
「打拼」「造勢」等皆台流行語
台灣也有不少流行的方言詞、潮語,如「打拼」、「抓狂」、「嗆聲」、「造勢」、「劈腿」、「龜毛」,雖然也都不時見諸內地、香港媒體,不過只有少數能融入當地語言中。最近許鞍華導演有套新戲叫《得閒炒飯》,片名原來是借用台灣流行語。
每個新詞都有來由與生存價值,適者生,不適者亡。值得留意的是新詞,進口後可以經過本地化進一步發展,把新詞裡個別單音節詞本地化,如從「埋單」到「買單」,「埋」在普通話裡沒有「靠」(如粵語的「埋岸」、「埋身」)的意思,故變為以容易聯想到的近音字「買」取代。又如從「的士」到「黑的」、「打的」,「的」字演變出「出租車」的詞義。又如從「猴塞雷」到「猴年」,從「猴」字體現到猴子動作誇張、敏銳、利害等等,反映出新詞推介人也曾花過心思。
兩岸三地各自的流行語,受地域、社會、語言等多因素影響,各有特點,其流通度、互懂度也各異,這種有趣現象值得大家留意。 ■教院語言資訊科研中心(鄒嘉彥主持)
註: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