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談到電視劇《讀心神探》開播首星期,即以記憶學作故事主幹,圍繞古老的記憶學說「記憶之宮」,虛構出一個離奇故事。
「記憶之宮」源於古希臘 利馬竇傳入
「記憶之宮」是真有其術,起源於古希臘,由著名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在明朝時傳入中國,並記載於萬曆年期成書的《西國記法》,堪稱中國最早記憶學書籍。
「記憶之宮」要求人們想像一座有多個房間、不同間隔的大宮殿,然後把需要記存的資料和片段,分門別類放進不同空間。為甚麼是宮殿呢?因為住所是最為人們熟悉的地方,亦最容易想像。宮殿越大、間隔越多,就能儲存更豐富的資料;理論上,想像無極限,因此,「記憶之宮」是最常應用於牢記大量資料的記憶方法之一。
分3應用層次 結合現實與想像
「記憶之宮」分3個應用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以現實中的處所為記憶單位,分別放置不同資料。舉例說,你有間睡房,左邊是床,右邊是梳妝檯;你可以想像把需要牢記的資料,安好地分別放在床和梳妝檯上。第二個層次,純粹想像,創造從未出現的處所。第三個層次是結合現實與想像,讓記憶單位既有所憑據,亦不受現實局限。以上述的睡房為例,你可以為間隔單調的睡房想像新出路,例如想像牆壁開出秘道,從中創造出更多間隔,成為你的記憶單位。
慢著,曾習記憶學的你,是否覺得「記憶之宮」似曾相識?對了!第一層次的「記憶之宮」,不就是廣受歡迎的記憶法—「羅馬房間法」嗎?其實,嚴格來說,「羅馬房間法」同時包括「記憶之宮」的第二、三層次,但由於這兩層次要求非常豐富的想像力,又不容易駕馭,一般來說,只有記憶學根基深厚的人,才能運用自如。因此,導師較常只傳授第一層次的「記憶之宮」。
不過,說「羅馬房間法」就是「記憶之宮」,也不盡然,因為今時今日的「羅馬房間法」,其實已經進化了,再非單一記憶方法,而是會同時應用聯想和故事法等不同方法,增加記憶單位的容量。舉例說,根據「記憶之宮」,當你希望憶起早前被放置在睡房內的兩項資料時,只需要想像自己正打開睡房房門,就會自然「看見」那兩項資料,安然無恙地分別躺在床上和擱在梳妝檯上。不過,根據進化版的「羅馬房間法」,你不但「看到了」那兩項被安置在記憶單位上的資料,它們之間還是有所聯繫的,這就叫人更難忘掉了。
任何學問都會演變、改進,記憶法亦然。「記憶之宮」曾經是驚為天人的記憶術,今時今日,它價值依然,但它已經從一枝獨秀,演變成現代記憶學的眾多方法之一了。(註: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資料提供:香港記憶學總會總幹事林建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