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醫學院的調查發現,逾4成受訪教師有不同程度的「聲線障礙」,情況嚴重。 香港文匯報記者馮淑環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馮淑環)為人師表者,最容易出現聲沙、喉嚨痛、甚至失聲等「職業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針對小學老師的調查發現,有42%受訪者患有不同程度的「聲線障礙」,按推算全港近萬名小學教師有此情況,而17%的人更出現結繭、息肉等「聲帶病變」,有病者需休學1年。負責研究的專家表示,香港教師出現聲線障礙的情況嚴重,相信與每班人數、課節長短相關,女老師較易「中招」,而曾受唱歌訓練的老師則相對健康。
中大醫學院於08及09年進行了一項有關教師聲線障礙研究,以聲線質素評估及聲帶檢查的方式,為395位來自18所小學的教師評估其發聲系統是否健康。研究發現,42.3%人出現聲線障礙,包括聲沙、喉嚨痛等症狀;24.8%人出現功能性聲線障礙,即聲帶表面上沒有明顯病徵,但實際聲音上已有改變,更有17.5%人患有聲帶病變,當中以結繭最為普遍。
多5學生 聲障危機高0.34倍
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言語治療師羅家東指,女教師有較高比例出現聲線障礙,與女性聲帶的生理結構有關;課堂人數及時間長短亦會影響教師的聲線健康,每班平均多出5個學生,教師出現聲線障礙的機會則會高出0.34倍。
建議每課節勿逾35分鐘
在課堂時間方面,如課節時間長逾35分鐘,教師聲線出現問題的機會亦會增加,故建議每個課節不應超過35分鐘。
曾受聲樂訓練者 患病率較低
專家又發現,若需經常唱歌的教師,則較少機會出現聲線障礙,羅家東表示:「這些教師通常受過聲樂訓練,懂得正確運氣及發聲的方法,患病率會較低。」
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言語治療科主管李月裳稱,研究發現過去1年內,有32.2%教師因聲線問題請假,每年平均2天,情況與外國研究相比,嚴重程度屬於中上。她建議教師參與聲線謢理工作坊,學習正確的護聲方法,「遇有聲沙時,不要強行清喉嚨,如聲線障礙症狀持續,更須尋求復康治療,如學習共鳴、放鬆發聲等」。
每年10、11月發病高峰期
港澳信義會小學是其中一所接受研究的小學,該校有2成教師患有聲線障礙,嚴重情況屬於偏低。該校校長韋靜蹤表示,每年10、11月均是教師發病的高峰期,她解釋,學生在暑假結束後會較頑皮,教師不自覺會提高聲線以維持班房秩序。針對教師長期發聲,韋校長表示會批准教師帶備清水上課,亦會從小教導學生「聲音三級制」,「學生在圖書館內要用輕聲,課堂討論時則用正常聲線,匯報時才會加大聲量,令學校營造寧靜環境,自然可保護學生及教師的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