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偉
政府上周終於出招壓抑樓市炒風,新措施出台後,有評論指政府這次「出招過重」,隨時「殺錯良民」,有傳媒更找到一些剛巧在措施出台期間買樓的個案,指出新措施令他們未能「上車」。政府打擊樓市炒風,對樓市健康發展肯定是好事。而傳媒近幾個月來,也幾乎沒有停過要求政府出招壓抑樓市,現在政府出手打擊樓市炒風,按理是符合傳媒和符合社會的期望,怎麼又被批評為「殺錯良民」,損害中產利益呢?
社會都認同目前樓市炒風熾熱,傳統智慧認為當街市師奶也入市炒樓時,樓市已經到了極危險境地。終於,政府推出新一輪調控措施,向住宅單位短期轉售徵收額外印花稅打擊炒家。同時,政府也考慮到長線用家的買樓需要,沒有引入資產增值稅,將打擊面收縮。雖然措施力度及具體安排尚可斟酌完善,但在非常時期不失為非常之舉。
措施出台後效果立竿見影,樓市交投萎縮,不少炒家甚至要止蝕離場,市場都認為樓市至少會下跌一至二成。然而,此時又有評論批評措施對樓市打壓過重,對「上車」市民及有樓中產不利。這些批評表面是為民發聲,但理據卻並不充分。首先打擊炒家釋出樓市泡沫,降低了樓市泡沫風險,對全港市民有利,雖然難免影響現時「上車」人士,但在樓市調整過後再「上車」其實更穩陣。而且,政府不做事時被輿論批評對樓市炒風坐視不理,出招時又被批評「出招過重」,評論並不公允。難怪曾俊華也要在網誌上吐苦水,說部分輿論由指責政府坐視不理樓市轉為要求政府不可落重藥,講法令他「大惑不解」。
春秋時期一個叫鄧析的人,以詭辯見稱。鄭國一富人被水淹死,屍體被人撈起,死者家屬想出錢贖回屍體,但得屍者要價太高,死者家屬請鄧析出主意,鄧析說:「不急買,別家不會買的。」過了一會,得屍者見死者家屬不再來贖屍,也去請鄧析出主意,鄧析說:「不要降價,別處買不到。」現在不少評論就像鄧析般,政府不做事時說這樣會令泡沫積累危害更大,政府出重招時,又會說出招重會影響樓市。但如何界定輕重呢?如果這次出招較輕,相信有評論又會說是隔靴搔癢,總之政府怎樣做也是錯。
須知道,社會上永遠不乏這些「聰明意見」,在雞蛋裡也可挑出骨頭。社會向政府反映意見是必須的,但前提是要實事求是,不要政府如何做都動輒得咎。而政府施政只要是以全港利益為依歸,對社會有利就應擇善固執,不要被某些輿論牽著鼻子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