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負責研究的前中大教授趙明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子瑩、任智鵬)直資校管治風波,對追捧直資校的家長猶如當頭棒喝。事實上,直資校憑其更具彈性的制度、更豐富的教學資源,令家長趨之若鶩,深信其教育成效,甚至認定直資高人一等。不過,有學者對本港直資計劃進行數據對比分析發現,雖然直資校普遍取錄成績較佳者,但只有個別學校能有效令學生進步,部分直資校於提升學生能力的表現,比非直資的官津校更差。
轉型直資未必有絕對優勢
直資校被視作高人一等,津貼小學議會主席張勇邦認為,直資校自由度高,但能否發揮效能視乎個別學校的管治能力,所以未必有絕對優勢。他指出,其實不少直資校均是由有能力的津校轉型,「質素當然不會在轉為收費後,一夜間便截然不同。」他建議家長選校時最重要認清學校在辦學理念上言行一致。
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吳迅榮亦稱,直資校雖為家長提供更多選擇,除彈性較高外,跟其他學校根本分別不大,「學校或者有更多資源辦活動、搞小班或聘請有經驗教師,但從未有證據顯示,學生學習成效有明顯分別。」
學生成績好與自治度無關
前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趙明明,曾獲教資會公共政策研究計劃資助19萬元,進行一名為「資源、分配、學校自治與學生成就︰『直接資助計劃』效果的建模」的研究。他利用「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PIRLS)」資料,分析5,050名來自147間香港小學的小四生閱讀能力成績,初步發現,於測試中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家庭較多資源,學生在紀律、師生關係等評分亦較高,但與學校自治度無關。近年愈來愈多學校加入直資行列,該項研究又以數據模型推算,當直資校數目持續增加,佔全港學校比率越來越高時,整體學生的閱讀能力,將極有可能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