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孫明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過去整個星期全港直資學校人人自危,多校相繼被公開校名,一直處於挨打狀態,至昨日直資校卻突然進行大反擊,直指負責監管的教育局推卸責任,令整個「直資審計風暴」越吹越激烈。以平心而論,直資問題「爆煲」,當局絕對責無旁貸。有教育界中人坦言,在直資校發展最重要的過去10年間,幾乎從未見過教育局(或前身的教育署、教統局)就直資校針對性發出通告,直至去年底審計署「出動」查數前,才開始發信「提醒」學校要遵守「現行規則」,令直資界別措手不及。
翻查教育局公開資料,在2000年至2009年底,僅有1封通告提及「直資」字眼,但那只涉及退還差餉及地租事宜。直至去年12月底,當局卻突然發出3份只有英文版本的通告,要求所有直資校提交08/09年度核數報告;教育界中人指,今日回看通告時序,明顯那正是審計署查數的先兆。
事實上,教育局隨後又在今年4月發出直資校運用政府撥款的通告,至11月初在審計報告公布前約10天,又再發出直資校運用非政府經費的英文版通告。兩份通告內容均稱是「重申」現行的規則及指引,但後者卻多出「闡釋」(elaborate)字眼,細閱其內容,當中例子正與審計署對直資校的指控極之類似。
事出突然 學校變「壞人」
有前直資校校長指,不少所謂指引及教育局官員接觸時所獲訊息,亦存有灰色地帶,如以非政府資金作投資,便曾聽聞只要學校承諾投資能「保本」,或辦學團體願意「包底」,並非絕對禁止,但今日卻成了被指控的「罪行」,直資界別對此感無奈。
有現任直資校校長則稱,過去甚少收到針對直資校發放的通告及指引,間接引發今次「美麗的誤會」,他曾與行家商討,大家根本不知道要向家長披露儲備數字,在做財政預算時,又難以估計政府津貼額及新學年收生情況,一般學校都傾向保險估算情況。校長認為,要確保公帑運用得宜,實無可厚非,但今次事出突然,令學校都變成「壞人」,實非理想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