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維持多年的「高增長低通脹」,被世界譽為「中國式奇跡」,為何持續了10年的貨幣超發所引發通脹的負面效應,會在2010年集中爆發出來?哪種力量擔任了長達10年之久的吸收流動性「海綿」?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住房制度貨幣化、土地等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化以及國企改制上市三股力量是流動性的「吸金池」。
三股力量牽制 拖延通脹爆發
其中,土地和樓市已經成為吸引貨幣的磁鐵。僅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金收入已達1.59萬億元人民幣,意味著土地市場吸納了1.59萬億元的流動性。中國農業銀行高級經濟學家何志成表示,目前全國居民擁有房產資產總值高達約80萬億元人民幣。如果沒有大幅飆升的房價將資金「捆綁」在這個蓄水池中,中國的通貨膨脹早就出現了。
此外,過去10年的A股市場迎來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創造的歷史性機遇,大批社會資本參與其中。截至2010年11月底,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已超過2,000家,股票市值逾20萬億元,為游散在每一個角落的資金流提供了洩洪的通道。
可是,這種多年的流動性平衡,在2010年被打破。為扭轉經濟長期過度依賴房地產的局面,今年中央啟動兩輪樓市調控,土地市場驟然降溫,樓市成交下滑明顯,逐利資金開始退出。此外,中國農業銀行的上市則被業界視為國企股改上市浪潮的終結,吸金能力降低。再加上山西等省煤炭改革重組,釋放出大量民間資本,令相當一部分本已固化的流動性開始氾濫,最終引發了本輪通脹。
經濟結構失衡 引發物價飛漲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研究員張茉楠表示,其實,通脹是各種因素作用後出現的結果,表面上看是由貨幣超發引起,但是從深層次講是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體現。長期以來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政策產生大量外匯佔款,令央行不得不發行人民幣進行對沖。此外,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必然需要大量的貸款作為支撐。因此,本輪調控最重要還是要正本清源,實現經濟轉型,否則只會按下葫蘆浮起瓢。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也指出,中國的經濟體制決定了經濟模式將是通脹型,但可以預見勞動力成本將大幅增長,同時油價也處於高位,因此本輪通脹的調控難度更大,持續時間或長達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