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無論何時何地皆為貨幣現象」,根據貨幣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央行數據顯示,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而前三季度中國GDP為 26.866萬億元,據此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
寬鬆貨幣主導 央行大開水喉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實際上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在過去10年呈爆炸式增長,從12萬億飆漲至70萬億。2008年11月為抗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中央啟動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在寬鬆財政政策主導下,中國央行大開水喉,新增貸款規模跑步前進。短短2年時間,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規模也已近70萬億元,令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廣義貨幣供應量最大的國家。
謝國忠指出,綠豆、薑、蒜、辣椒在內的農副產品輪番上漲,其實都是央行貨幣超發的結果,多年累計起來的過量貨幣已經給中國經濟實體帶來了巨大的通脹風險。
通常而言,M2傳遞到CPI有8月至12月的時滯。專家普遍認為,本輪通脹是2009年大量新增貸款所致。而超發貨幣如何轉為物價上漲?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劉煜輝分析指出,貨幣的超發帶來樓市等資產市場的泡沫,引發房屋銷售和租金價格上漲,進而推升了城市的服務性價格上漲。當城市的生活成本上漲以後,勞動力價格也出現上漲,最終帶動CPI的整體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