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 1月輕質低硫原油期貨價格突破每桶88美元,創25個月新高,而在7月份每桶原油價格還在72美元的低點徘徊。與國際油價上漲軌跡相同的是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中的購進指數,該指數從7月的階段性低點50.4%連續4個月上漲,11月攀升至73.5%,創29個月以來的高點。
早在10月底舉行的廣交會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就向外貿企業發出預警,因為美元發行不受控制以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正給中國帶來輸入性通脹衝擊。
進口產品價漲 加劇輸入性通脹
著名經濟學家胡祖六指出,美國超常規的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有可能引發通脹預期,並導致資本流向新興市場。中國作為最大也是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體,自然是首當其衝。這樣一個貨幣供應充斥於市,利率超低的國際環境,對於中國已經出現的通脹問題無疑是火上澆油。
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資源性大宗商品進口國,中國目前是全球鐵礦石、銅、天然橡膠和大豆的最大進口國,是原油的第二大進口國。而輸入性通脹可怕之處就於中國並不掌握石油、鐵礦石等能源資源產品的定價話語權。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研究員張茉楠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中國是全球的加工、生產中心,卻主導不了貿易和資源的定價,2008年中國石油需求增量佔全球41%,但在影響石油定價的權重上卻不到0.l%。美元超發、流動性氾濫,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農產品等價格飆漲,導致中國生產成本上升,加劇輸入性通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