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平原
說到香港的本地文化,你會否感到無從說起、難以言傳?即使是從一本書或者是一部電影說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許聽過學者的分享,能夠令你對本地文化有更全面的認識。說的正是在本周五及周六舉行的「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身為搞手之一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陳平原談到本地文化傳承時,坦言單靠一兩位學者傳承香港文化的力量不足夠,還需要本地政府在背後多加支持。
「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由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聯合策劃,並由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贊助,匯聚中國、香港、台灣、韓國、東南亞及美加等地不同領域的學者,堪稱城中學術界與文化界的盛事。主題演講嘉賓包括有陳平原稱之為「東歸學者」的李歐梵和王德威教授,他們一直為香港文化撰寫了不少文章,亦受本地學界及大眾所關注。陳平原認為這可說是繼50、60年代的「南來文人」現象後,為本地文化注入生機。香港的包容,在學術及文化層面可見一斑。
專注文學研究的陳平原說香港在1997年前後,因為主權移交與文化認同的關係,出現比以往較多的關注於香港文學的研究。「近幾年比較沉悶,沒有多少關注,縱然有,但都是各個學院分開研究。」這次名為「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的題目,而不是純粹的文學研究,內容涵括文學、電影、建築等,邀請的嘉賓也超出文學範疇,來自不同界別,「焦點是香港,不純為文學。希望有更多關注,擴大視野。」他認為研討會不單止增加與會者對這片土地的認識,更了解這都市的前世今生。
承先啟後的關鍵
陳平原負責的工作不只限於這個研討會,還特地在研討會前「預熱」—完成策劃《都市蜃樓:香港文學論集》的出版,內裡21則文章,內容從晚清文人生活到當下的創作潮流、從中國文學史裡的香港文學到小說家筆下的「歷史記憶」與「身份書寫」都一一談及,「那是一個總結,然後再出發,看看現在的水平達到甚麼地步,並且反省思考。」
「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系列已不是第一屆,早前曾在北京、西安舉行,今屆的地點在香港,明年的則已決定在開封舉行。他透露開封政府的有關部門,早已跟他聯絡,向他交待了接待嘉賓的安排,負責照料來賓的所需,他坦言跟這次在香港的情況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香港有著中西文化融合的獨特地位,就更加可惜。「特區政府對文化學術的支持和投入都比不上上海和廣州。中國政府重視文化這股軟實力,起碼也表示一種姿態。其實香港政府有能力去做,只是政府不支持。」
陳平原在這個學期教授「都市與文學」一科,在課堂裡跟學生談論「香港記憶」。「年輕人在成長階段,很多都是向前看,較少向後看,而我就是要年輕人提前早熟。對過去重新整理,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他還說會把學生的分享結集成書,派發給與會者,讓他們了解年輕一代的想法。「所說的都是現在的香港,而不是老一輩眼中的香港。以往的論述多,但較分散,更多大學合作就更好,對視野的擴闊和學生都有正面影響。」 ■文、攝:林意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