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位處黃三角核心區域的東營市計劃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四大主體產業區」,當中包括生態高效農業區。 資料圖片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1992年成立,位於黃河入海口處,北臨渤海,東靠萊州灣,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是以保護黃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3萬公頃,其中核心區5.8萬公頃,緩衝區1.3萬公頃,實驗區8.2萬公頃。但受到黃河下瀉水量減少、乾旱少雨和海水倒灌等因素影響,保護區濕地自上世紀90年代起大面積退化萎縮,部分岸段出現嚴重蝕退現象,生態環境惡化。
東營市政府曾於2002年至2006年,投資2,500萬元先後實施了兩期濕地恢復工程,恢復濕地20萬畝。同時自2003年起啟動濕地補水工程,年補水面積8萬畝,至2007年補水面積達20萬畝,年補水2,000萬方。當局將於2010年至2015年實施黃河口百萬濕地修復工程,其中近兩年內擬先期投資5億元,修復濕地50萬畝。
重要鳥類保育地
黃三角保存著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越冬棲息地和繁殖地,亦是中國丹頂鶴越冬的最北界、東方白鸛繁殖的最南界,以及世界珍稀瀕危鳥類—黑嘴鷗的重要繁殖地。
黃三角自然保護區現有野生動物1,555種,其中鳥類296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丹頂鶴、白頭鶴、白鶴、大鴇、東方白鸛、黑鸛、金雕、白尾海雕、中華秋沙鴨和遺鷗10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灰鶴、大天鵝和鴛鴦等49種。在《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所列的227種鳥類中,區內有155種,佔68.3%;在《中澳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所列的81種鳥類中,區內有53種,佔65.4%。
具生態效益和科研價值
自然保護區內,植被覆蓋率高達55.1%,形成了中國沿海最大的海灘植被。區內各類植物393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大豆在保護區內廣泛分布,此外,還有羅布麻、益母草、中華補血草、翅果甘草等50餘種藥用植物。
黃河口濕地是黃河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甚至日韓重要的生態屏障。據測算,黃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效益價值為590億元,每年固碳約為980萬噸,有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該濕地同時亦擁有不可估量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生態學意義。生態學家把它視為研究新生陸地形成、演化、發展的重要基地;生物學家把這裡看作研究生物衍化及演替規律的基因庫;鳥類專家視此為研究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生存、棲息、遷徙規律的特殊地域;水土保護專家則把這裡看作反映黃河治理成效的晴雨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