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專家認為包容性增長可令老弱群體受惠於經濟增長。 資料圖片
——改全球滅貧策略 倡「對窮人友善」
國家主席胡錦濤先後在多次公開場合上提出並強調「包容性增長」的新概念。究竟其核心理念是甚麼?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又有何意義和影響?這些問題都十分值得我們思考與討論。下文首先簡單介紹包容性增長的內涵及理論,然後闡述中國目前的貧富懸殊狀況,最後提出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建議。 ■作者:岳經綸 中山大學教授 ■統籌:教育社企
經濟增長作為各國貧困減除的必要條件和主要手段,增長的模式、速度、增長成果分享等因素影響貧困減除戰略的效果。對貧困認識的深化影響人們對經濟增長及其在貧困減除中作用的認識和要求,進而推動增長理論演進。亞洲開發銀行提出以包容性增長的方式取代簡單的貧困減除方式,正是對應貧困理論的不斷推進,由單純強調增長、到「對窮人友善的增長」演進而來。
60年代 貧困意指物質缺乏
上世紀60年代,人們認為貧困主要是收入貧困,即總收入水準不足以獲得僅維持生存所需的最低生活必需品,主要指物質的缺乏。70年代進而關注相對貧困(relative poverty)問題,即個人或家庭擁有的資源雖可以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但在社會的平均生活水準之下。
70至80年代 窮人乏獲正常生活能力
70、80年代對貧困的理解主要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所提出的能力貧困,認為貧困人口缺少獲得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是貧困人口創造收入能力和機會的貧困。收入偏低、疾病、人力資本不足、社會保障系統軟弱無力、社會歧視等政治、法律、文化制度是造成人們收入能力喪失的重要因素。
80至90年代發展能力低下 亦為貧窮表現
80、90年代,貧困概念擴展到權利貧困,認為貧困不單是收入水平低下,也包括個人發展能力(教育、健康和營養等方面)的低下,而且還包括缺乏法律保護、不受尊重、無話語權和被排斥在主流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活動之外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