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學生每天從破冰船乘橡皮艇登岸,實地考察。IVE提供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歐陽子瑩) 兩名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學生,上月隨「仁愛堂野外長征南極考察之旅」遠征南極18日。雖然出發過程如連續坐50多小時的「跳樓機」般艱辛,又因當地晝夜不分難以入眠,但他們親身感受過南極受全球暖化的影響,使他們對推廣環保有更深感受。
兩名IVE學生包括環境保護及環境管理高級文憑二年級學生胡卓豪,以及幼兒教育高級文憑三年級學生呂嘉瑤。他們均是由院校提名,經遴選才能參與南極考察之旅。雖然機會難逢,但過程艱辛。卓豪坦言,在橫越巨浪高達3至10米的德雷克海峽,猶如連續坐了50多小時的「跳樓機」。期間,卓豪嘔吐不下10次;嘉瑤也因船身顛簸撞傷腳部。
當踏足南極半島,不少畫面都使他們非常震撼,好像目睹上千隻企鵝聚集、體積好比一間學校的冰川崩塌等等。但使卓豪最感難忘的,是發現眼前很多地方都沒有冰覆蓋。卓豪說:「石頭好像比冰更多。起初以為,冰佔的比率達9成,但我眼見的可能只有7成;感覺全球暖化問題的確很嚴重。」
港可參考水過濾再排放做法
在5天考察中,隊員登上中國南極研究站長城站,與駐當地科學家交流。嘉瑤表示,透過交流,了解到當地科學家如何保護環境。相比下,香港雖然有分類回收等措施,但整體而言,環保工作並不足夠,「好像他們會先把水過濾才排放等做法,香港可以借鏡。」
兩名學生回港後,身體力行推動環保。二人考察題目是,了解南極石灘水溫變化。他們把收集到的數據,分析南極水溫變化及影響,並會向公眾介紹成果。嘉瑤表示,旅程驅使她轉做半素食者,希望藉以減低碳排放。另外,她正當實習幼稚園教師。她稱,未來將以南極體驗融入教學中,向幼稚園生灌輸保護環境的知識。卓豪表示,日常生活不少細節上均可實踐環保,例如:他為減少使用𡞲液,會以醋洗頭。他希望畢業後,再報讀環境科學相關的課程,研究全球環境的議題,將來學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