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港大化學系教授楊丹在有機化學的研究成就突出,獲頒發「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子瑩、江鑫嫻)常言道「磨劍十年出利刃」,但埋首科研逾20載、現職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的女科學家楊丹,單是鑽研有「斷腸草」之稱的中藥雷公藤,便花上了17年。去年,她終於成功透過化學合成方法,把雷公藤中的毒性與活性分開,為研發抗癌藥物開拓一條新路。這項研究也助她贏得第7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成為全國10名得主之一,並成為香港首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
第7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昨於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頒獎禮,今年共有10名全國頂尖女科學家獲獎,當中包括來自港大的楊丹。港大校長徐立之表示,對楊丹獲獎感到十分欣慰,認為她實至名歸。
楊丹表示,自93年由美國來港加入香港大學後,便一直從事雷公藤的活性分子研究。由於不少臨床研究均指出,雷公藤具出色的抗炎、抗腫瘤及免疫抑制功效,但其本身毒性甚強,以致久久未能被採用到抗癌藥當中。楊丹說:「但我認為,只要把它的毒性和活性分開,一定可以開發出一系列的藥,廣泛用於治療。」
冀以化學合成製活性分子
因著這個信念,她一直致力透過化學合成,希望製造類似雷公藤活性分子的化合物。她說:「雷公藤中的活性分子含量極少,即使抽取世界上所有雷公藤,也不到5公斤。但通過化學合成,便可大量製造活性分子了。」
曾10年無發表論文陷樽頸
雷公藤的治療功效有如一個寶藏,但內地從事相關研究30多年,一直沒有突破。美國及歐洲的藥廠也認為,要把其毒性分離於活性分子沒有希望。楊丹表示,從事此項研究10多年來,也失敗多次,當中10年沒有就此發表論文,陷於樽頸位,苦無出路。不過,她沒想過放棄,認為「只是大家沒找對思路」。
正申全球專利料10年可製藥
楊丹奮鬥17年,研究團隊於去年終研究出具有單一活性的結構單元,可助研發出一些低毒性、高效能的抗癌新藥物。楊丹表示,相比現有的抗癌藥,新藥對病人的副作用將大大減少。她又稱,關於雷公藤研究的論文,將於今年發表,現正申請全球專利,預計需要約10年,可成功製藥。
楊丹昨於北京獲頒「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後表示,一直堅持研究的原因是「興趣」。她說:「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藥物開發上,未來的目標是研發出一系列抗癌藥物。」她還鼓勵有志投身科研的學子,尋找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後把興趣做到最好。她說:「做科研第一要有興趣;第二要專注;第三要堅持,永不放棄。」她對獲獎感到很開心,因為工作獲得社會認同。她又認為,今次香港女科研人員獲獎只是開始,「未來會有更多香港女科學家走上這個領獎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