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楊丹於美國留學時已致力從事有機化學研究。港大提供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歐陽子瑩)從雷公藤開拓出抗癌之路,楊丹直言當中最大的困難是研究資金不足,尤其是她近10年都沒有發表過有關研究的學術文章。倘要爭取政府研究資金,可謂難上加難。不過,她為堅持有關項目的研究,多年來四出在本港、內地及美國尋找資助,幸獲港大及有眼光的投資者對她投以信心一票,願意資助項目,終在去年「修成正果」。她慨嘆,政府對科研的投入不足,本港科研人才質素高,卻苦無用武之地。她認為,政府如能好好利用人才,香港可望成為科研創新的基地。
久未發表學術文章難申資助
楊丹估計,10多年來,投入於雷公藤研究項目涉及的經費至少1,500萬元。以往雖曾獲研資局兩次撥款約60萬及70萬元,但主要的研究經費都是靠學校撥款及外面的獎金支持。她表示,為了確認雷公藤的研究成效,她近10年也沒有發表過相關的學術文章,要申請政府資助,尤為艱難。
投資者多重成果輕過程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炊」。楊丹遂親自向內地、本港及美國大大小小藥廠及投資者進行游說,籌集資金。不過,願意投資的人不多,原因是大部分投資者都只著重「成果」。楊丹說:「由開始研究,到臨床測驗,到製藥,需要很長時間。不少藥廠只肯投資於最後階段,希望立刻有藥研發出來,但怎可能呢?」
直至07年,楊丹的研究項目獲有眼光的投資者「垂青」,投入900萬元,並成立實驗室,終為研究帶來曙光。楊丹說:「晨興基金相信這個研究肯定有好東西,願意投資於研究前期工作,對我們有很大鼓舞。」
對於研究一直受資金所限耽誤進度,她慨嘆指,政府對科研的投入太少,感到最可惜的是,眼見不少受過專業訓練、有志參與製藥的學生,因找不到相關工作,最終當了中學教師甚至推銷員。她說:「本港的科研人才水平很高。如果政府有眼光,好好利用人才,香港可以成為研發創新的源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