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麥敬年表示,政府一直有很好的體育政策規劃。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政府決定「去馬」申亞,但許多議員質疑政府是在缺乏長遠體育政策下申辦亞運,不願支持相關撥款。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麥敬年接受傳媒訪問時形容,政府一直有很好的體育政策規劃,可總結為「三管齊下」,即精英化、普及化和盛事化。除繼續加強支援精英運動員外,政府亦會對現有的地區體育設施進行策略性規劃,有關規劃下的工程將陸續上馬。他又透露,政府正與乒乓球總會和網球總會商討籌辦世界級比賽,希望將香港每年舉辦的世界級體育比賽增加到10至12個項目。
按每區需求策略性規劃
香港的地區康體設施不足一直為人詬病,也是不少議員反對申亞的質疑之一。麥敬年坦承,過往康文署規劃時主要以個別地區的體育設施需求作準則,直至去年完成普及體育調查後,才發現有如沙田和元朗等地區的部分體育設施嚴重不足。他們現時已根據年齡等人口結構情況,按當區的相關體育需求進行策略性規劃,如長者為主的地區可能會多興建一些打太極的地方,青年人的地區可能則會增建多些足球場、籃球場等。
他以元朗區為例指,60萬人口的地區卻只有2個11人足球場,沙田區則缺乏至少4個體育館。政府現時已為未來5年的體育設施定好發展的優先次序,有關工程會陸續上馬,包括計劃於未來5年增設21個人造草足球場及陸續重建多個游泳池等。政府亦會為個別開始成熟的體育項目提供更多的資源,如棒球和曲棍球等。
運動場須發揮最大作用
對政府興建如香港大球場等大型運動場被不少人批評為「大白象」工程,麥敬年指,英超球隊曼聯的球場一年都可能只有20到30場主場比賽,但卻不會被視為「大白象」,重點在於球場能發揮到最大作用,一是如何提升那些比賽的質素,提升市民的參與度,同時也要發揮到球場的多功能用途,如舉行演唱會和不同類型賽事等盛事活動。政府在啟德興建的多用途體育館時將認真研究此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