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發展,香港巿民也開始察覺本土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留意歷史古蹟在未來所佔的地位。文物建築、古蹟是香港人必須珍惜的歷史遺產,在過往數年,香港政府也承諾為文物保育、活化工程等訂定新方向。活化、保育成為近年的社會熱門議題。
持份者 意見
雷氏後人 捐出雷生春這幢建築物是希望祖屋能保存下來,作為歷史建築物及香港集體回憶的一部分;希望雷生春能繼續造福市民。
發展局局長 雷氏家族無償地捐出建築物,是全港首次,希望可起示範作用,鼓勵其他社會人士效法。
獲選機構代表 活化後的雷生春堂會加建升降機和消防樓梯,方便上落,亦會盡量使用原有的地磚和物料,保持建築物的歷史原貌和獨特性。另外,因該建築物臨近馬路,故會安裝玻璃以解決噪音、空氣污染等問題。活化工程將盡量令其成為區內的重要文化地標。
香港巿民 基於建築物條例,活化後的雷生春堂不會開放給公眾參觀。每天只設兩組導賞團,提供約40個參觀名額。其他市民只能在地面觀賞展板。
藝術工作者 政府近年推出「活化」,先是活化古蹟,然後是活化舊街市、工業大廈。結果如何?把原居者「趕走」,好讓物業盡情發揮它的地產價值。活化升級後,巿民失去廉價的享受和服務,這些卻不是官員和商人會關心的議題、後遺症。藝術家的創作空間?談何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