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朱文(右)和王樹成一起抽出一等獎。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政府新聞處處長 黃偉綸 透過「特區政府施政十件大事評選」,可讓社會人士對其關注的政府施政大事有所評價,讓政府參考,對特區政府施政有一定的裨益。
香港中通社總編輯 施清彬 立會通過「最低工資條例」主體法案和「提高食物安全 實施食品營養資料標籤」,使基層市民分享更多經濟成果,入選「2010年特區政府施政十件大事」十分合理。立法設最低工資只是其中一方面,仍需配合社會經濟發展和香港經濟結構的調整才行,又認為政府日後需在食品安全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紫荊雜誌副總編輯 毛鐵 政改方案通過對推進香港民主發展,長遠達到基本法所定的實現最終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全面普選產生邁出了重要一步,促使香港政制循序漸進,穩步向前發展。
僑界社團聯會副會長 黃周娟娟 甚關注「港參展世博成功 電子《清明上河圖》在港掀熱潮」此施政大事,《上河圖》用現代的方法來演繹中國傳統文化。希望特區政府多些舉辦類似活動推動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助陶冶市民性情也可提升社會的和諧意識。
港九潮州公會會長 姚中立 「連番出招抑樓價 多項措施助置業」此屬民生攸關的施政大事。有感現時樓價太高影響民生,小市民負擔不起,尤其是踏入社會、薪金不高的年輕人,更會影響他們人生觀和工作動力,建議政府給予年輕人多些機會,並鼓勵年輕人創業,樹立目標,多從正途動腦筋,要有恆心,不怕困難,靠自己的努力賺錢改善居住環境。
觀塘工商業聯合會會長 廖漢輝 最關注「政府迅速處理馬尼拉港人旅巴挾持事件」,回憶當時看事件直播時,感到震撼和憤怒,氣憤菲警的愚蠢,導致了好幾個家庭的破碎。菲警處理此港人被挾持事件行動緩慢,缺乏應變能力,同時稱讚香港特區政府在此事中應變能力高,即時派出保安局和入境事務處高官赴菲協助處理事件。
新界青年聯會主席 陳恒鑌 支持「教局給緩衝期延遲『殺校』」一施政,強調不可因學校短期收生不足就「殺校」,而應參照長遠的人口政策才決定殺不殺校,特別要注意預留學額予香港出生的內地人子女將來可能返港讀書,而這幾年香港出生率也有上升,如現因收生不足而殺校,將來人口增長了,學額又不夠,就要花一大筆公帑重辦學校、重聘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