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小交響樂團創新設計的瑜伽音樂會。
小交提供
2010年香港樂壇變字掛帥
2011年香港管弦樂團發出的首份新聞稿是「三位高層管理人員的人事任命」:李察(Richard Truitt)獲委任為發展總監、韋雲暉(Raff Wilson)獲委任為藝術策劃總監、何黎敏怡獲委任為行政及財務總監。李察於今年1月3日加盟,韋雲暉及何黎敏怡則已分別於去年12月20日及11月16日履新。其實2010年「港樂」除了這三位高層離職外,藝術總監迪華特亦宣佈2011至2012樂季結束後離任,而另一位舵手,擔任行政總裁的蘇孝良,更於去年11月中已離任。但在這兩位舵手的繼任人選仍未有著落時,卻率先宣佈配合這兩位舵手工作的三位高層職位人選,箇中未知隱藏了甚麼玄機。
文:周凡夫
「港樂」的人事節目之變
2010年對「港樂」來說,確是多變的一年, 2008年10月獲聘為助理指揮的蘇柏軒亦於9月晉升為助理指揮。人事變化多外,節目安排同樣有意外之變,首先是迪華特在5月公佈2000至2011樂季節目時,承認不可能在他任內演出馬勒第八《千人》交響曲,確證了他上任時全演馬勒交響曲的大計起了變化,難以實現了。至於11月5日及6日,「港樂」於新視野藝術節首演郭文景的新作第二笛子協奏曲《野火》,同場配搭演出法國現代作曲家杜堤耶(Dutilleux)的《蛻變》(M* taboles),亦臨場改奏了巴伯的慢板;至於聖誕音樂會(12月23及24日)因英倫雪封阻途,英國指揮畢克特(Harry Bicket)與女高音高伊(Lucy Crowe)無法啟程,須由剛與「港樂」演出完十場學校音樂會、在美國擔任辛辛那堤交響樂團助理指揮及北卡羅萊納州布里瓦德音樂中心常駐指揮的林敬基,及樂團小號首席傲高年(Colin Oldberg)救場,而節目亦要作出更改,同樣都是意外帶來的變化。
香港中樂團的審計之變
更意料之外的變化是香港中樂團,審計署發表的審計報告,樂團被指「違規」事項一大堆,結果是引發「樂團公司化」要擺脫政府死板規條約束,結果又採用政府指引來審計,此中重重矛盾如何解決的討論。但中樂團已不得不根據審計提出的「問題」來「改進」,在行政運作上作出改變,由是審計的結果是逼使「公司化」後的藝團,重回政府建制的囹圄,大大增添行政工作量,投放在藝術上的資源難免受到影響。審計帶來藝團的內耗影響,顯然大於正面的意義,這顯非各方面都欲見之事。側聞有關人士私下表示,暫時不會再審計藝團,看來各大藝團暫可鬆一口氣,暫免內耗之傷了。
「小交」節目設計之變
大型樂團有人認為有如史前恐龍,已面臨生存的重大問題,事實上,小型樂團資源有限,面對資源多得多的大型樂團的競爭,就更要不斷求變才成。去年踏入第11個樂季的香港城市室樂團,便繼續以獨特的節目設計找到存在的空間。
香港小交響樂團同樣在節目設計上採用積極進取、不斷求變的精神來打開市場。去年「小交」在求變中再創先河,除了推出「樂聚一小時」音樂會系列,包括在ArtisTree舉行十場結合裝置、瑜伽、品酒、爵士樂等主題免費音樂會外,還舉行專為零至兩歲幼兒而設的音樂會「我的音樂日記:幼兒篇」。同時,8月更出師遠征,成為首個應邀踏足南美洲的香港大型管弦樂團,在巴西、烏拉圭和阿根廷舉行六場音樂會(民樂組合龢鳴樂坊則早於2002年8月已曾到訪阿根廷),既傳揚香港,又自增聲勢。
藝術節音樂節目的應變
作為香港藝壇一年一度盛事的香港藝術節,每年的節目亦要不斷尋求新的變化,展示進取精神,但2010年的第38屆,和音樂有關的多個節目卻同樣是遭到意外而不能不作出應變。鋼琴家馬克.拉提瑪受傷,改由利安.麥考利(Leon McCawley)接替;85歲高齡指揮大師杜南憶都難以成行,要改由法比奧.雷西帶領英國愛樂者樂團(Philharmonia)出場;香港作曲家楊嘉輝的《第三種像素》因故要取消,延期在節後舉行;歌劇《碧廬冤孽》的日場演出,中場休息後,燈光設備故障,延遲了半小時;鋼琴家米凱.路迪據聞手傷了,改了「份量」較輕的曲目……這等等無法預料的事故,處理稍一不慎,都會是一場「票房災難」,這對主辦機構的工作團隊來說,確是莫大考驗。
但無論如何,最後藝術節仍能做出上座率96%(票數97,831),票房收益90%(33,760,511元)的成績。40項演藝節目全滿的達24項,113場中爆滿的多達82場,而只有3場上座率低於80%!這張成績表確是得來不易,這不僅是藝術節在收支掌控與節目行銷上的成功,亦是工作團隊能戰勝驚濤駭浪新挑戰的明證。
演出生態之變與劉詩昆的情變
2010年更有音樂圈內的「新聞」變成港聞版新聞。年初「港樂」一場與流行歌手合作的音樂會,一位木管樂師在演出時「打機」的照片被刊登於報章上,引來廣泛的討論,幸好該位樂手在面對重大的輿論壓力下,仍得以保住在樂團中的席位(看來只是被「警告」了事)。此事其實更突顯出現場音樂會的生態變化,舞台下的觀眾在現代科技發展下,已出現「人生百態」現象,在現場音樂會演出中,只顧「打機」玩遊戲、收發短訊、閱讀電子書等,既不尊重演出者,又影響鄰近觀眾的做法,在過去一年來確是越來越多,現今「蔓延」到台上,確是讓人感慨,這種不知音樂為何物,完全不懂得自重自尊的變化歪風,實在令人擔憂。
另一樂壇新聞,更變為大中華世界的新聞。那是著名鋼琴家劉詩昆被指「打老婆」,弄至法庭相見的連串新聞。事件的本質明顯地與音樂無關,而只是劉詩昆與蓋燕21年婚姻生活的「情變」。
一代新人換舊人之時代之變
香港藝術發展局和西九文化區,過去一年來的人事變化,是本港藝文界的大事,同時亦是會直接影響香港音樂發展的變化。藝發局主席馬逢國年底任滿,踏入2011年政府隨即宣佈由商人王英偉和教育工作者殷巧兒分任正副主席,同時並委任新一屆成員;至於藝發局行政總裁茹國烈跳槽「西九」的空缺,則由中英劇團的行政舵手周勇平接任。
但「西九」的行政總裁謝卓飛在上任未及半年,便於去年飛回倫敦過聖誕節前,稱病請辭。這幾位處於變化「風眼」的人士,都非音樂界中人,但這幾個重要職位的職務,都與香港樂壇有關,都會對香港日後的音樂發展變化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為此,2011年香港音樂界人士仍會將注意力投放在這幾個重要職位的人士身上,且看在2011年初便從藝文事件引爆成為政治事件的「謝卓飛劈炮」,餘下的空缺後繼者會是何人了!
其實,一代新人換舊人,是正常且必然的事。過去一年來,陳蕾士(民族音樂學家、演奏家)、黃友棣(作曲家)、湯良德(胡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和致力推廣古典音樂的陳浩才等多位香港樂壇前輩,都以高齡分別在檳城、高雄和香港逝世,正好說明,生老病死,四時運行,變是必然之理,亦是必然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