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開封縣縣委書記于吉良介紹朱仙鎮木版年畫。
中國有句古話,「二十八,貼花花」,花花就是年畫。年畫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銷量最大、普及率最高的美術作品,因為每逢春節,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會貼上年畫,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認同和歸屬。香港文匯報記者專程在春節將至之際,趕往木版年畫的鼻祖——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發源地。「往昔盛時,(朱仙鎮)業此者三百餘家,大有獨佔市場之勢。」《岳飛與朱仙鎮》中的這段記載,充分說明了當時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受歡迎程度,而如今被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河南省開封市朱仙鎮木版年畫依靠為數不多的傳承人用各自的方式流傳著,他們用各自的堅守試圖恢復木版年畫往昔的繁榮。 ■香港文匯報記者 程相逢、戚紅麗、劉蕊、周小舟
西漢以前,每至春節,古人便折剪了桃枝插於門前。最早的用意是驅鬼辟邪,後來人們慢慢發覺這也能作為裝飾品,越發的把它當做一種流行趨勢,年年歲歲流傳下來,成了民俗,這便是中國年畫門神的「前身」。直至今日,家家戶戶每逢過年都要貼上門神。
唐宋興起 明清鼎盛 近代凋敝
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拙樸的風格與熱鬧的氣氛,因而畫的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內容有花鳥、胖孩、金雞、春牛、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等,表達人們祈望豐收的心情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鄉土氣息。朱仙鎮木版年畫源於漢唐壁畫藝術,據《東京夢華錄》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 、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這段記載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京城木版年畫印製和銷售的盛況。朱仙鎮木版年畫源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清,它的興起開創了中國繪畫史上木版年畫的先河。
朱仙鎮位於河南省開封縣縣城西南部,曾經是開封的外港,水運發達,商業繁榮,為明清時期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明清時期,朱仙鎮為中原重鎮,木版年畫在繁榮的商埠迅速名聲大振,年畫作坊達300多家,所生產的年畫暢銷全國。清中葉以後,黃河在中原一帶多次氾濫,朱仙鎮受災嚴重。清末時期,由於朱仙鎮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畫也漸漸走到日漸蕭條的地步。至20世紀初,鎮內年畫商號僅存70餘家,1938年,日軍侵佔了開封,使古城百業凋敝,年畫商號相繼倒閉或轉行。到解放前夕,年畫作坊在開封地區所剩寥寥無幾……2002年,朱仙鎮木版年畫被列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文化遺產名錄。
在朱仙鎮裡有個年畫一條街,街的一側是條小河,河岸邊倒垂著一排楊柳,河的對面是一家家年畫作坊。走進作坊,就可看到年畫藝人們用熟練手藝在製作年畫。製作過程看似簡單,但是對精準度的要求卻是相當高。
中國的年畫歷史悠久,出名的作坊遍佈全國各地,如天津的楊柳青、江蘇的桃花塢,也都享譽全國及海外。如此,朱仙鎮中的年畫獨特在哪裡?
民間土法製顏料 遇水不褪色
開封縣縣委書記于吉良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清明上河圖上的「紙馬店」其實是年畫店。「這說明早在宋代以前開封便有專門營生年畫的小店了。」當然,僅是年代久遠還不足以成就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鼻祖地位。見過朱仙鎮年畫的人第一感覺就是鄉土氣息很濃,顏色運用厚重,對比強烈。年畫顏色的調製也堪稱一絕:製作顏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顏料多採用黑槐樹產的槐米以及向日葵、廣丹等原料,經研磨、熬煉成紅、黃、紫等顏色,這些顏色又可調製成更多種的色彩,算算時間,每種顏料至少要用三個小時來熬製完成,用這種民間土法製成的顏色艷而不俗,色澤亮麗,經久不褪色。朱仙鎮藝人以使用這些天然顏料為傲:「那些化工顏料一見太陽、一見水就都沒了。咱們的畫,印完直接放在水裡也不掉色。」魯迅先生也曾對這裡的年畫給予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