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專家解讀:學者:家族企業利長遠發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1-31]     我要評論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涂若奔)近年來本港有多個商業帝國家族爆出糾紛,08年新地郭氏三兄弟因公司事務差點對簿公堂,鏞記、福臨門、蓮香樓、梁蘇記等老字號亦都曾捲入爭產官司。上周「賭王」轉讓資產風波轟動全港,上市旗艦澳博(0880)股價大幅波動,令「家族企業」的管治方式再度受到不少質疑。

關鍵分開「家事」「公事」

 但多位學者指出,「家族企業」在歐美亦是普遍現象,從經營層面而言有利於企業做出長期、穩定的決策,家庭成員亦更願意為企業「忘我拚搏」,故不能一概視之為壞事;關鍵是要結合東西方管理的長處,將「家事」與「生意」分開處理。

 中文大學管理系副教授、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區玉輝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傳媒熱衷於報道富豪家庭成員的內訌和傾軋,令不少市民視之為負面因素,一些公司之所以選擇上市,亦是希望避免被貼上「家族」標籤。但他認為,家族企業的管理「可以好,也可以壞」,不能一概而論。

職業經理人偏重短線利益

 他指出,其實「家族企業」亦有不少優點。例如在涉及較長期的投資決策時,專業管理人員很可能只重視短期利潤回報,未必有長遠眼光,有關項目若不能在短期內賺錢即會被腰斬,而「代代傳承」的家族成員卻更能從全局戰略考慮問題,做出雖然幾年內不利,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後有利的規劃及投資。

 區玉輝並指出,所謂「家族企業」主要涉及三大概念,分別是企業的擁有權、管理權以及把企業傳給後代的意向。數據顯示,歐美乃至全球的大多數企業至今仍是家族企業,不過相較於歐美老字號企業的過百年歷史,華人社會中的家族企業為期尚短,運作亦不夠成熟。未來應該多多吸收國外的成功經驗,將「家庭事務」與「公司事務」盡量分開,在家庭發生糾紛時先集中處理好,使之不影響公司層面的操作。

相關新聞
富豪成立信託基金管資產 本港業界新財路 (2011-01-31) (圖)
什麼人適合成立信託基金 (2011-01-31)
本港家族企業爭產案例 (2011-01-31)
專家解讀:學者:家族企業利長遠發展 (2011-01-31)
信託產品漸趨平民化 (2011-01-31)
小資料:何謂信託? (2011-01-31)
信託基金也非萬能 (2011-01-31)
富二代「吃苦教育」漸成風氣 (2011-01-31) (圖)
美國80%巨企屬家族企業 (2011-01-31)
絲路之源有新解 河南方城高調申遺 (2011-01-30) (圖)
為申遺進行搶救性保護 (2011-01-30) (圖)
眾權威專家挺絲路新說 (2011-01-30) (圖)
慘過「蟻族」京城百萬人淪鼠族 (2011-01-26) (圖)
提高競爭力 「鼠族」有望見天日 (2011-01-26) (圖)
關停「鼠洞」 未解根本問題 (2011-01-26) (圖)
深推住房公積金 港企冀助留人才 (2011-01-24) (圖)
專家:細節應借鑒其他城市 (2011-01-24) (圖)
中小企傾向下限繳存 (2011-01-24) (圖)
香港工總:避不了 早打算 (2011-01-24) (圖)
深圳住房公積金主要內容 (2011-01-2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