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去醫院,小病去藥店」是諸多國人的生活習慣,許多人在身體不適時不是首先去醫院,而是自行去藥店購買藥品。他們將藥店當成「自助餐廳」,自己「點菜碟」,隨意配搭藥物如自選食品。「買藥越多越心安,藥物見效越快就越有益」,是許多人的共識。
中國成用藥量最高國家
在此種心理作用下,中國成為世界上用藥量最高的國家。數字顯示,2009年中國的13億國民共輸液104億瓶,相當於每人輸了8瓶液。濫用抗生素的數量更是令人觸目驚心,去年中國產銷各類抗生素計21萬噸,平均每人用藥162克,人均消費量是世界人均消費量的10倍。對於抗生素濫用問題,醫藥專家疾呼,中國每研製一種抗生素需要10年,而相應細菌產生耐藥性卻只需2年,如若再不加以控制,國人未來將無具有效藥效的抗生素使用。
誤把抗生素當「萬能藥」
實際上,美國歷史上亦發生過濫用藥品的問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抗生素是治療發燒孩童的首選良藥,而感冒的成年人中,有80%都會選擇抗生素。但現如今,美國政府嚴控抗生素的使用和銷售,甚至有「在美國買槍難,但買抗生素更難」之說。
美國之經驗恰可為今日中國所借鑒。美國公眾普遍具基本藥理常識,患者被鼓勵在沒有確定感染源的時候,不要使用抗生素。此外,在遇到由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感冒等病情時,醫院也都鼓勵患者靜養,不使用任何藥物,給身體自行康復的時間和空間。相較之下,中國有不少人將抗生素當做「萬能藥」,恰是由於缺乏相應藥理常識、且抗生素過易購得所致。
令人欣慰的是,衛生部等已意識到藥物濫用的嚴重危害。除了控制處方藥的開具數量,嚴控藥店自行售賣處方藥給無處方者之外,亦加大了對基本藥理知識的宣傳力度。並稱未來將採取更多措施,控制處方藥的生產及流通。 ■房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