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一波 上海報道)對於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遠赴海外「打洋工」,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顧曉鳴指出,在金融、物流日益全球化的中國,勞動力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顧曉鳴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務工者能夠「走出去」,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更是一次進步的潮流。
民工從「討生活」變「挑生活」
顧曉鳴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轉型,農民工以往的形象正逐漸被顛覆。從早年的「討生活」到現在的「挑生活」,看似用工荒的背後,恰是農民工地位不斷提升的真實寫照。「農村依然是我國人口的主要群體,亦是城市發展的主體和源泉。城市人居高臨下看農民的時代已經過去,農民工正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
在歐美發達國家,勞動力全球化已是常態。紐約、倫敦、香港等城市,外國務工者奔波在城市的各個領域。「紐約的地鐵、歐洲的高鐵,不少都是中國人建造的,一些農民工去的時間久了,通過不斷學習,逐漸成為各行各業的高級技師。而現在的農二代,他們的基礎比前輩更高,接受新事物相對更容易,一旦這些人學成歸來,對於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亦有重要推動作用。」顧曉鳴說。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也認為,「打洋工」現象並不奇怪,他把這一現象歸結為勞動力市場現象。「勞動力供應不夠了,勞動者的價格自然就上去了。誰的價格達到他們的標準,他們就往那裡跑,這是一個永恆現象,也就是為什麼現在那麼多的農民工喜歡去海外打工的根本原因。」
「民工荒」迫使內企提高待遇
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赴國外「撈金」,是否會進一步加劇國內的用工荒?顧駿認為,目前中國農村仍有2億左右的勞動力並沒有處於充分就業狀態,通過政策和市場調節,大量勞動力還可以進入城市。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目前的民工荒只是一種虛荒。
顧駿教授表示,「虛荒」背後,也折射出內地企業種種弊端,如待遇有待提高,農民工生活保障有待加強。他表示,提高農民工的待遇,也倒逼企業加速轉型,提高產品質量,同時,政府亦有義務幫助企業消化勞動力價格,比如對企業實行減稅等優惠政策,幫助企業度過艱難的轉型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