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牛奶在內地社會已成為一個「敏感詞」。經過三聚氰胺事件,人們對待牛奶及奶製品如「驚弓之鳥」。雖然政府已加強對奶業的監管,雖然主管部門明確澄清「奶粉不會導致兒童性早熟」、「近期未查出『皮革奶』」,但民間對奶業仍存在著強烈的不信任感,坊間對「黑心奶」的傳言依舊層出不窮。
中國奶業如今背負如此罵名,實在是咎由自取。「黑心奶粉」製造的「大頭娃娃」、「結石患兒」,不僅是世界食品安全史上前所未有的慘劇,更是令中國曾經流傳的那個「一杯奶強壯一個民族」的神話徹底倒塌。
然而,無論是人民需求,還是市場需要,中國都不能沒有奶業。顯然,僅僅是開闢阿根廷產區、引進優質奶牛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更需要引進和學習的,是阿根廷奶業的監管制度和行業的高度自律。
阿根廷奶業的自律性極強。在行業協會的約束下,奶企和奶農的自我標準已高於法律要求,這種自律更多是來自道德約束和行業的榮譽感。與阿根廷同樣作為傳統農業大國的中國,一些牛奶企業主卻將商業效益的追求凌駕於起碼的道德之上,善於鑽科學、法律以及行政監管的空子,徹底忘記廣告中要「強健中國人」的誓言。
雖然對於奶業的不實傳聞,曾令不少奶企蒙冤。但是,面對洶湧的民意,中國奶業也許應暫時放下更多利潤的追求、短視的營銷,開始進行良心的拷問,道德的樹立、榮辱觀的重建。只有如此,才有希望讓聲名狼藉的奶業重整旗鼓,逐漸走出低谷。 ■凝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