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香港粵劇敘論》變成電台節目,對我來說,實在是一項挑戰,因為部分作者黎鍵先生取用的資料或提出的觀點,和傳統的說法頗有分歧,也未必為業界認同。當遇上這情況,我責任上也要盡力尋找相關的資料,以決定是否採用書中的說法。
舉例說,黎鍵先生提及古曲《杜秋娘》在早期粵劇演出是用作婚宴場口的,但粵劇樂師卻認為說法有誤,《杜秋娘》是不會用來伴奏喜慶場口的。黎鍵先生不是樂師,有此一說,當然自有來源,可惜他沒有註明出處,所以也沒法考證資料來源的準確性,惟有直接尋找《杜秋娘》的資料。原來這首古曲在不同的地方劇種裡,也有不同的用途。山東地方劇種以嗩吶吹奏,多用在喜慶場口,而京劇卻用於喪禮。還幸,香港電台唱片房收藏了這首樂曲的錄音,借來聆聽,才知道原來這首曲是前慢後快。以節奏來說,前段適宜用在描寫悲情的情節,後段卻給人輕快的感覺。雖然至今我仍然沒法證實《杜秋娘》是否在早期粵劇演出中用來伴奏婚宴場口,卻不會抹殺這個可能性。
另一個不被行內人認同的說法是黎鍵先生指「龍舟」也有類似「苦喉」的唱法。最初,我編撰講稿時也沒有留意到黎鍵先生這個說法,到戲曲節目監製陳婉紅閱稿時才發現,於是她向家中的音樂家請教,音樂家本身沒有聽過「苦喉龍舟」,為求穩妥,他翻查陳卓瑩先生撰寫有關粵曲的書籍,證實沒有提到「苦喉龍舟」。
是否有「苦喉龍舟」呢?
當陳婉紅向我提出黎鍵先生的說法有問題時,我也同意,因為我實在沒聽過有「苦喉龍舟」的唱法。但我相信以黎鍵先生的音樂知識,不可能犯上這種錯誤,於是翻查了多本有關龍舟的書籍,結果在撰曲家蔡衍芬先生撰寫的《南音、龍舟和木魚的編寫》一書,找到以下的一句話:「另外,龍舟也有『苦喉』的,但唱出的效果與苦喉木魚大抵一樣,所以不另舉例」。《南音、龍舟和木魚的編寫》是一九六二年出版,顯然龍舟有「苦喉」的唱法,不是黎鍵先生首先提出的;至於,是否真的有「苦喉龍舟」呢?很抱歉,我還有沒有足夠的資料作出判斷,還請讀者多多指教。
上述兩個例子,還及不上下星期我將會講及的另一個題目來得重要,下星期的題目將會是「第一個香港男女同班粵劇團究竟是哪個劇團」呢? ■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