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看了香港話劇團之新劇《中國皇后號》。此劇由陳尹瑩編劇及導演,約長150分鐘,內容環繞中美兩個民族首次接觸時的文化異差所引起的一連串的誤解、猜疑、真情及笑話。由於故事由兩個不同語系的民族開始,香港話劇團特別從紐約邀來數名外國演員參與,實行中英語同台演出,務求表現出雙語所產生的即場感效果。
曾是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的陳尹瑩有很豐富的寫作及戲劇經驗,在中美台港各地從事舞台編劇導演工作逾40年,編導作品60餘部。誠如現任藝術總監陳敢權所說,她的作品都滲透出濃烈的中國心,且能借古喻今。《中國皇后號》正正有這些特色。甫開場美商船到達廣州,由中國商行代表潘家父子接待,正式帶觀眾回到1784年康乾盛世的中國社會。其後場景切換於中、美兩地之間,透過潘家與知府,和洋人商家與船隊一眾的往來會面,既表現出兩個民族在同一時期的不同文化及體制,中間亦有倒敘解釋了美國商船為何要到中國和借兩位美商家說出剛剛宣布獨立的美國歷史。中國的守舊和奴性主義與美國的自主和獨立精神就交錯出現,或在船隊正式接觸潘家和當地官員時,進一步從雙方的處事待人方式表露出來。
這方面,編劇肯定花了很多功夫搜集資料和參考,根據歷史和材料一一展現劇中。不過這個優點在上半場來說卻有礙劇情的推進。可能資料太多又不捨得棄用,於是極力鋪陳解說,大段大段的說白像是為了向觀眾介紹歷史的由來,透過演員的嘴巴一一道來。雖然當中有激烈爭議,但在整個戲中那些段落畢竟是背景資料,過分強調反而有些不合適。上半場最大的毛病是70多分鐘過去,戲仍停留在初階段,進入戲肉時已是上半場尾聲。
下半場的推進明顯爽快,不用長時間說大段對白,演員的表現比上半場也相對提高,整體的凝聚力更強。劍擊、比武、跳舞等之動感場口亦有效地表現出兩種文化的異差和幾個主角的友誼,反而讓觀眾更集中去接收和思考!當中潘紫蓮與尚少校一段關係雖非題旨所在卻是最吸引突出的。
場景設計與服裝仍是貫徹話劇團的精細和美觀,尤其布景,從兩面牆延伸出的海景橫幅大大擴闊了舞台空間,上下層的舞台設計亦增強演員的活動範圍,導演亦能在有限的空間製造變化,設計出靈活流暢的調度。
Andrei Drooz扮演的尚少校和王維的潘文達表現最好,而加盟不久的林夏薇演潘紫蓮亦表現理想。中西演員合作、雙語演出並不易控制,此劇在題旨、背景、故事及演員方面都選對了方向,唯爆滿的對白令人難以消化。另外民主獨立當然值得爭取,不過當金融海嘯爆發,美國的制度是否真的那樣好和完美,還是值得觀眾去細想、分析。 ■文:鄧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