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周日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水書象形文字「活化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2-1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位於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縣。

——再現殷商文化 助解夏都之謎

 水族的古文字和納西族的東巴文,是世界上最後「活著」的象形文字。水書是水族的身份證,是水族歷史的濃縮與概括,其文字符號與夏都陶紋、殷墟甲骨一樣折射出中國遠古文明的光輝。而水族保存完好的傳統習俗和棲息地的種種奇特現象,更是為這支從遠古走來的貴族,蒙上了奇幻色彩。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婷貴州報道

 在貴州南部有一個被稱為「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的地方」,那就是全國唯一一個水族自治縣——三都。記者行走其間,步入農家,討頓飯菜解饑,熱情的主人連忙遞上碗筷和杯子,口頭竟稱之「『箸』與『盅』」。

 接下來的探訪中,記者更是強烈震撼於此地鮮活的殷商文化遺存,以及北方文化融合南方因子後的變異。而活著的象形文字——水書,更是讓現代人與歷史的直接對話成為可能。

水族神秘符號 罕見文化遺產

 貴州水書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水族學者潘朝霖是當今水書研究的領軍人物,一直致力於挖掘整理與挽救水族文化,言稱「既有志於此,雖九死其猶未悔。」在他的陪同與解譯之下,水家波瀾壯闊的民族史詩及其深厚悠遠的文化積澱,漸漸現於記者眼前。

 據潘朝霖介紹,水族不僅有自己獨立的語言——水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侗水語支),而且創造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字。水族人將自己的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統稱為le sui,音譯「泐睢」,「泐」即文字和書的統稱,「睢」即水族自稱,漢譯為「水書」。

 現今,漢民族的口語已經與古漢語有了巨大差異,但水語還保留了大量古漢語詞彙,且呈南北雜合之勢。比如,筷子讀「箸」、杯子讀「盅」、性交讀「媾」、死讀「歿」、屍體讀「骸」、個體葬讀「墳」、群體葬讀「墓」。

 「這屬於水語的『母語遺存』現象,是殷商亡國後,水家先民由中原睢水流域遷至百越之地形成的語言嫁接現象。」潘朝霖解釋道。

指事漢字祖先 破譯夏陶符號

 因為破譯了大汶口文化與夏陶之謎,水書引發世人關注。分別於1959年和1963年在山東莒縣和諸城出土的陶尊,被考古學界通稱為「大汶口文化陶尊」,據推斷是《連山易》卦,係伏羲所作,距今已有四至五千年的歷史。陶尊上所刻的圖像極為端正規整,被學者稱為「象形指事漢字的祖先」。而後有熟識水族古文字的水書先生辨認出,陶尊上所刻的圖像正是水書中「日」、「月」、「山」三字的組合體。

 貴州荔波縣檔案局專家與資深水書先生,還曾在水書中找到與夏都24個陶符及臨汝窯10個陶符中的24個符號相應的文字和水語讀音。利用水書破譯部分夏陶符號,有助於揭開困擾考古界40多年的二里頭遺址「夏都」千古之謎。

 有專家稱,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上,被稱為「文字幼兒」的是水書與納西族的東巴文。作為歷史活化石,水書提供了文字起源的生動材料,從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造字方法,以及漢族與水族文化的交融過程。

相關新聞
水書象形文字「活化石」 (2011-02-13) (圖)
媲美甲骨文 專家憂失傳 (2011-02-13) (圖)
獨立文字體系 證古貴族身份 (2011-02-13) (圖)
兩度舉族遷徙 水族散佈中原 (2011-02-13) (圖)
水族棲地種種怪 (2011-02-13) (圖)
水書話你知 (2011-02-13) (圖)
朱仙鎮木版年畫傳統與現代間求存 (2011-01-30) (圖)
復興瀕危技藝 老人歷盡劫難 (2011-01-30) (圖)
市場化生產包裝 國務院定為國禮 (2011-01-30) (圖)
家庭作坊堅守傳統 「清明上河圖」贏榮耀 (2011-01-30) (圖)
高處不勝寒 摩天樓有憂 (2011-01-23) (圖)
地標建築屢攀高 難租難救不環保 (2011-01-23) (圖)
最長雲梯莫及 救火難題待解 (2011-01-23) (圖)
「城市孤島」隔人氣 白領怨患「冷漠症」 (2011-01-23) (圖)
世界高樓排名 (2011-01-23) (圖)
阿聯酋迪拜哈利法塔 (2011-01-23) (圖)
千年藝術極品唐公主鳳冠 中德專家成功修復 (2011-01-16) (圖)
開拓視野:國際合作 提升文物修復能力 (2011-01-16) (圖)
精彩還原:修復法門寺地宮絲綢 再現唐仕女流行服飾 (2011-01-16) (圖)
首屈一指:墓葬壁畫修復 獲國家嘉獎 (2011-01-1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周日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