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化觀察:敬惜字紙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文:青 絲

 季羨林先生生前有個「怪癖」,對寫有字的紙張尤為看重,哪怕只是一張小紙頭,他也會珍而視之,輕易不肯丟棄,如果有人亂動了他的東西,把字紙丟掉,他還會發脾氣。對於這樣的惜字「怪癖」,現代人或許會覺得難以理解。實際上,這是老派讀書人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傳統理念,因為自古以來,知識學問受人尊崇,凡是寫有文字的紙張都會受到特別的處理。清末的時候,甚至有名為「字紙會」的宗教團體,花錢僱請工人四處拾取字紙,然後集中焚燬,以示對文字的尊重。

 宋代的版刻印刷業十分繁榮,書籍得以大量流通,敬惜字紙的觀念也由此而起。人們認為,寫有字的紙是一種文化的象徵,應該與日常生活中的用紙區別開來,如若不用,也不可隨意丟棄遭人踐踏,須丟入專門的字紙簍,焚燒成灰,方才不負文字。到了明清時期,各地都有專為焚化字紙而設的塔形磚爐,名為「惜字塔」。專門負責收集字紙焚化的公益機構,稱為「惜字局」或「惜字會」。而且隨著文學語言的通俗化,各種小說、筆記、佛經、家訓裡都出現了大量的規勸人們敬惜字紙的故事,內容以因果報應為主,神異色彩很濃,具有強烈的道德完善的傾向。

 明人郎瑛的《七修類稿》,載有北宋宰相王曾父親因為敬惜字紙獲報的故事。說是王曾的父親,每在路上看到被丟棄的字紙,都會拾回家裡用香湯沖洗乾淨,然後焚燒成灰。某天夜裡,王曾的父親夢到孔子拍著自己的肩膀說:「你為何會對字紙如此看重?只可惜你年紀老了,無可成就,他日我會讓學生曾參托生到你家裡,替你光大門楣。」沒多久,王家果然生了一個男孩,取名為曾,王曾長大後參加科考,連取解元、會元、狀元,後官居宰相,封沂國公,顯赫一時。

 清人梁恭辰的《北東園筆錄》也記載了一個因惜字獲報的故事。清代福建浦城有個叫陳蓮航的秀才,本是福州人,帶著兒子到浦城來教書,他提倡敬惜字紙,並且躬先表率,每天都和地方聘請的專門撿拾字紙的工人交接,把收集來的字紙焚燬。某天,陳蓮航的兒子突然癲狂,從家裡跳躍而出,不知所終,家人朋友幫忙到城外溪邊找了一個晚上都沒找到。夜深時分,一個專門撿拾字紙的工人在城裡看到陳蓮航的兒子,於是就把他帶到旁邊的一所道觀裡,另外派人到陳家通知。陳蓮航第二天凌晨趕到道觀,兒子的瘋疾也好了。人們都說這是陳蓮航的惜字之功,因為若是不獲收留,陳蓮航的兒子在瘋癲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遭遇意外;而陳蓮航若是不倡導惜字,不與撿拾字紙的工人每天交接,工人也不知道瘋癲的就是陳蓮航的兒子,即使遇到了也未必會搭理。所以,一切巧合都是陳蓮航獲報的結果。

 除了因果報應之說,勸諭故事也很會緊抓平民社會更為看重近利的心理,通過一些因惜字而獲小利的故事加以宣揚,給人以真實感,從而起到更好的勸諭作用。同樣是《北東園筆錄》記載的一個故事:浦城的惜字局有位姓孟的管事,雖然平時不好讀書,可是對倡導惜字的公益事業十分熱心,他自述從十幾歲開始,每次上街,都會沿途拾取被人遺棄的字紙,不以為倦苦。而在撿拾字紙的過程中,他也時常會有一些額外的收穫,或撿到銀錢,或撿到首飾,一年積累下來,也頗可觀,多少可以幫補一些家用。

 有一年的農曆年二十九,孟管事盤點一年來撿拾字紙的額外所得,發現數額比往年都要少,他也不以為意。第二天除夕,城中人家打掃衛生,許多廢棄的紙張被堆放在街頭,孟管事又耐心地尋找裡面是否有字紙,果然找到一張。拿回家打開一看,字紙裡面還夾有一張銀票,面值為五千文錢。

 故事的用意很明顯,鼓勵人們敬惜字紙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份公益事業中來。

 而在現代傳媒空前發達,海量資訊的今天,通過敬惜字紙體現敬重文化的方式,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旨。但是,尊敬文字、愛惜紙張這些良好的美德,卻有著永恆的意義。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另一種讀詩法:詩中「物」與「物」中詩 (圖)
來鴻:一衣帶水的震盪 (圖)
文化觀察:敬惜字紙 (圖)
熱點詞評 (圖)
思量中區政府山的未來 (圖)
舊中環格局顯規劃用心 (圖)
走入元朗新田村 嘆新界農業式微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