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攝影背後反思公共空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劉祖江拍下一個個由地產商把公共空間轉換成美輪美奐的私人空間。

 大家平日逛街時未必會留意到,以為是私人的地方,卻原來是公共空間。近年關於公共空間的討論不少,但公共空間的界線仍很模糊,所以有不少人探究,甚至以攝影這媒介來記錄及展示公共空間問題,而由光影作坊主辦的「土地『公公』——公共空間攝影展」就是以攝影重新檢視生活空間的公與私。

 參展的藝術工作者包括陳淑嫻、鄭佩華、張國強、劉祖江、莫佩珊、黃嘉豪和錢佑,利用鏡頭拍下被私有產權不斷包圍了的公共空間,相信定能給觀賞者帶來不少的啟發。

 「公共空間」可以專指在地契要求下開放給公眾的私人土地,也可以泛指任何一個給公眾使用的地方。正如策展人與參展者的觀察,有些公共空間可以讓大眾去打瞌睡,耍太極,和街坊見面聊天;有些則有意無意把大家排斥於外。觀察過後更引起關於人與公共空間的深層反思——「現在的『公共空間』,有否增加了人際的互動?還是,現代都市人,仍然是生活得很孤獨?」

拍下公共空間「百態」

 莫佩珊拍下一些小檔主或餐廳「善用」店舖外的公共空間來擴大它們的範圍,間接反映使用這些公共空間時往往受到時間或空間內的活動所限制。鄭佩華則以集屋苑及商場於一身的「蛋糕樓」作拍攝主題,探討商場設計與當中的公共空間。張國強其中一幅作品以一名市民躺在公共空間睡覺,嘗試引發觀賞者反思公共空間的用途及政府對這類型空間的長遠規劃。

 劉祖江拍下一個個由地產商把公共空間轉換成美輪美奐的私人空間,反映空間本應為社區提供公眾人士溝通、集會、聯繫等功能,遭城市化和價值觀的改變,而扭曲成只為商業行為而存在,失卻了原有的意義。黃嘉豪的作品則以重建項目為對象,拍下重建項目的圍板,嘗試探究公共空間的存在——「打著市區重建口號的私人發展項目不但沒有提供更多公共空間給大家分享,反而慢慢侵蝕舊區裡面亂中有序的生活狀態。出現大而無用的道路和天橋,豪華大堂取代街道上的小商店,綠色花園出現在空中。」錢佑和陳淑嫻的作品分別表達公共空間的「浪費」和無法做到促進人們互動的現象。城中公共空間的「異象」,盡在六位參展人的作品裡一一反映出來。 ■文:盧寶迪 圖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相關新聞
我的優質生活系列(五) (圖)
環保建築行於天下無阻 過低碳生活 (圖)
天津Urban Market (圖)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圖)
西非布基納法索瓦加杜古國際會議中心 (圖)
威尼斯古蹟海關大樓美術館 (圖)
攝影背後反思公共空間 (圖)
土地「公公」——公共空間攝影展 (圖)
錢佑表達公共空間的「浪費」 (圖)
睇地球 學懂愛地球 (圖)
南極企鵝群 (圖)
歷史與空間:基督教與近代中國革命的起源──以孫中山為例 (圖)
生活點滴:蜻蜓飛過荷塘 (圖)
文化觀察:三乘大樂林對香港的啟示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