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基督教與近代中國革命的起源──以孫中山為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輔仁文社」社員合照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講座講者 李金強

 近代中國革命之產生因外力入侵、清廷腐敗、無力肆應,終刺激國人起而反滿。並以孫中山為首,組織興中會、同盟會等革命團體,聯絡海內外華人,透過武裝起義,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然而,革命領袖及革命思想的醞釀,最初與基督教入華有密切的關係。

 基督教自1807年由英國倫敦傳道會馬禮遜(Robert Morrison)首度來華傳教後,除以口頭宣教外,更借助教育、醫療、出版及慈惠以推動宣教的事工。西方文化因而引入,並逐漸引起國人的注意。至鴉片戰爭(1839-1842)後,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基督教傳教士相繼來港開教,並使香港成為清季西學之搖籃。那時倫敦傳道會將其傳教總部由馬六甲遷至香港,並在中環、上環、灣仔一帶傳教。最初於士丹頓街及伊利近街交界成立傳教總部,繼而開辦英華書院、設立印刷所、出版香港首份中文報紙《遐邇貫珍》,並建議港府成立第一間英文中學─中央書院(即現今的皇仁書院)。更於荷李活道成立華人教會──道濟會堂(即現今的合一堂),並於其旁邊興建由會友何啟捐獻而成的雅麗氏紀念醫院(今那打素醫院),於院內開辦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從而使西方文化得以進入香港華人社會。

 出生於香山翠亨村的孫中山,少年時移民夏威夷。並於當地英美教會所辦的意奧蘭尼學校(Iolani School)及奧阿厚書院(Oahu College)就讀,漸對基督教信仰產生興趣,後認識曾到中國傳教的傳教士芙蘭諦文(Francis W. Damon),希望受洗入教。其兄德彰以其信教有違傳統,迫其輟學,重返故鄉「補習國學」。然而,返鄉後的孫中山,卻與兒時好友陸皓東,一起破壞翠亨村鄉民主祭神信仰北極殿的神像,引起軒然大波,被迫南下香港。

 1883年底,孫中山南下香港,其初入學拔萃書室,繼而轉學到中央書院。期間認識美部會傳教士喜嘉理(Charles Hager),遂與陸皓東先後受洗,加入教會,並成為基督徒。其後倡導革命的思想與其追隨者,亦多與教會有關。

 1886年中央書院畢業後,在喜嘉理推薦下,孫中山到廣州博濟醫院就讀醫科,認識同學鄭士良,亦為教徒。並由該院醫師尹文楷介紹,從而認識倫敦傳道會傳道區鳳墀,並拜區氏為師,改名「逸仙」,此為孫氏聞名於世的名字。翌年,在區氏建議下,孫氏重返香港,入學何啟所倡辦的香港西醫書院,成為第一屆學生,畢業時成績優異,名列前茅。孫氏日後自謂在港五年之醫學專業培訓,為其一生最歡樂的時光。在西醫書院習醫時期,受教於何啟,獲得思想啟迪。並於道濟會堂參加主日崇拜,與會牧王煜初過從最密,「互相研討耶穌與革命思想」。

 上述區鳳墀、何啟、王煜初三人,由於出身教會,得習西學,認識西方文化之優長,相繼主張中國改革及學習西方先進文化與制度。其中,何啟最為重要,與其好友胡禮垣自19世紀80年代起,先後發表改革言論,力主清廷行君主立憲及發展近代工商企業,並出版《新政真詮》一書,深受康有為、梁啟超維新派的重視。何、胡二人遂成為晚清著名的改革思想家,而孫中山的革新思想亦由此而積蘊。

 此外,孫中山與同學亦為教徒的陳少白、關景良,最為友好。並與同鄉楊鶴齡及其同學尢列深交。孫、陳、尢、楊四人時相聚會於歌賦街楊耀記,言談反清,自稱四大寇。與此同時,孫中山經尢列介紹而認識輔仁文社社長楊衢雲,該社乃楊氏與其好友謝纘泰等16人所創立,是一個為敦品修學,愛國自勵,亦主張改革而倡導的西學社團。楊、謝二人同為教徒。

 上述孫中山「四大寇」及楊衢雲「輔仁文社」成員,大多於香港接受英式教育及具有教會背景,堪稱為香港早期的中英雙語精英。身處香港較為先進的城市生活下,目睹祖國的落後,以至對外戰爭的失敗,由然而生愛國思念及改革主張。以孫中山為例,在西醫書院研習時期,鑒於中國以農立國,遂憑藉其於西醫書院研習的植物學、化學知識,提出學習西方農業技術的農業改良主張。繼而於1894年撰寫《上李鴻章書》,提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改革主張,可惜李鴻章忙於中日甲午戰爭,無暇理會。隨著甲午戰爭日勝中敗,清廷威望一落千丈。孫中山自謂,於中法越南戰爭時,「始決志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至此,對清廷完全失望。他於1894年重返夏威夷,起而聯絡當地華僑,並賴何寬、李昌及宋居仁等華僑基督徒的支持,於11月24日創設興中會。翌年返回香港,聯絡區鳳墀、陳少白、陸皓東、鄭士良等人,聯合楊衢雲之輔仁文社,於2月21日於士丹頓街13號合創興中會總會,同年,並策動乙未廣州之役,從此走上革命之不歸路。

 19世紀初基督教來華,不但促使福臨中華,同時亦引入西方文化而形成新思想,對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前有洪秀全利用基督教教義創設「拜上帝會」,引發太平天國運動。繼有孫中山與其師友,在傳教事業機構中,習識西學及革新思想,終於在列強入侵及清廷無能的時勢下,策動革命。這也許應驗了「no idea, no revolution」的斷語。(本文及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相關新聞
我的優質生活系列(五) (圖)
環保建築行於天下無阻 過低碳生活 (圖)
天津Urban Market (圖)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圖)
西非布基納法索瓦加杜古國際會議中心 (圖)
威尼斯古蹟海關大樓美術館 (圖)
攝影背後反思公共空間 (圖)
土地「公公」——公共空間攝影展 (圖)
錢佑表達公共空間的「浪費」 (圖)
睇地球 學懂愛地球 (圖)
南極企鵝群 (圖)
歷史與空間:基督教與近代中國革命的起源──以孫中山為例 (圖)
生活點滴:蜻蜓飛過荷塘 (圖)
文化觀察:三乘大樂林對香港的啟示 (圖)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