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彭順說前期拍攝與後期製作都需因應效果而重新作出調整。
著名導演彭順在2年前已開始用3D攝錄機拍攝電影,可說是最早一批使用3D拍攝技術的導演,「拍3D電影在香港仍屬起步階段,我仍在嘗試學習如何把立體攝製的過程加快。無論在拍攝以至後期製作,都要重新學習。」他說經歷過第一部3D攝製的電影《童眼》後,開始掌握當中的流程,在拍第二部立體電影所需的時間已比第一部為短。
彭順拍《童眼》時深深體會拍攝時間較2D攝製為長,他說2D拍攝需時10日,3D拍攝則需17日,每天約拍8至10個鏡頭,「到拍第二部3D電影時,1日可拍15個鏡頭。畢竟製作時間長,成本增加,製作成本比2D的要多約50%。」
後期製作配合3D拍攝
拍攝前的構思很重要,彭順說得要清楚如何表現立體效果。「要設計電影裡想要呈現的立體效果。愛情片會較難突顯立體效果,鬼片等片種則可以表現更多層次。」他說3D立體攝製近乎人眼看到場景時的立體效果,拍攝空間感覺更具實感。
當中的構思,還包括拍攝時的鏡頭位置,也要一併考慮,以便在後期製作時有助呈現立體感及配合交待情節需要。除了拍攝之外,後期製作也得作調整,「後期製作要重新調校,剪接也要重新安排,不能太短,至少要2秒以上,腦部才能接受立體感。」
彭順的分享,說明了攝製3D電影,絕非說一聲去拍便拍那樣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