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在甘肅大灘村,吳恩融教授示範網箱製作。
——港建築師北上修橋建校 授村民技術助港人入山
一座橋,架在湍流的河床上,讓孩子的上學路遠離洪水的威脅,老人過河的腳步不再蹣跚,這座橋是人們生活的延展,是有形的;一座橋,也可以以愛心為基石,承載溫暖與關懷,傳遞生活的希望,拉近兩顆陌生的心靈,這座心橋是無形的。
吳恩融,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建築師,9年來投身中國西部偏遠農村,帶領香港與內地的大學師生協力修建橋樑,他利用最簡單的材料,為中國偏遠農村修橋、建學校,兩度奪得世界建築業頂級大獎,成為唯一獲此殊榮的華人建築師。秉承建橋助人的理念,他誓言「能幫一個人就建一座橋」,不僅傳授當地人實用的建築技術,也讓越來越多香港人了解內地。他相信,河堤上的有形之橋總有一天會被沖走,但是兩地人民之間的無形心橋,可以長存。
緣於橋,繫於人,心無限,橋無止。 ■香港文匯報記者 熊君慧、實習記者 王悅 深圳報道
2009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公布年度獲獎名單,甘肅慶陽的毛寺生態實驗小學—一間以土胚、茅草、蘆葦等為主要建材的學校,與鳥巢、水立方、首都機場T3航站樓等中國建築作品並列榜單之上。
作為主要設計者之一的吳恩融,已不是首次領獎。早在2006年,他所建的毛寺村無止橋就已獲得此項大獎。他的兩度獲獎,也使得甘肅毛寺村成為繼北京之後中國擁有最多國際獲獎建築的地方。
母子上學溺斃 觸發建橋計劃
雖然跟鳥巢、首都機場T3航站樓相比,吳恩融的兩個獲獎作品顯得原始、簡樸,但是它們的科學含量卻不遜於任何宏偉的地標性建築。尤其是毛寺生態實驗小學,運用了國際先進的生態系統設計技術,全部由電腦模擬計算,採用的設計軟件與鳥巢相同。「這個小小的學校,我和一位學生花費了3年才完成運算工作。」吳恩融說,「和鳥巢一樣,採用的設計思路、計算方程式是一樣的。」
無止橋,始於一次偶然的考察。多年前,吳恩融率領其博士生團隊到甘肅黃土高原考察,來到了毛寺村。這個村莊被一條河分隔著,兩岸相距80米。村民為了生活,孩子為了上學,只好靠一條簡陋的獨木橋過河,河水暴漲時險象環生,曾有人不慎滑倒而被大水沖走。當地村民告訴他,有一位母親在送孩子過河上學之時不慎滑倒,兩人雙雙溺水身亡。6天後,人們在下游發現他們已經發脹的屍體:「搬幾塊石頭就可以救回幾條生命,為何不做?」吳恩融無法坐視,回港後立刻發起「良橋助學夢成真」義建橋樑計劃。
就地選耐用物料 環保降成本
吳恩融是建築師,不是橋樑專家。為了盡快開展項目,他專程到英國拜訪名師Anthony Hunt(國際知名的英國建築結構工程師)。經過多次嘗試,他與學生在甘肅毛寺村架起了首座「無止橋」。
及後,為推動並發展跨院校的無止橋項目,鍾逸傑、紀文鳳、吳恩融及其他項目成員,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府官員及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在07年4月正式成立「無止橋慈善基金」,希望通過鼓勵香港與內地的學生和專業人士運用可持續的建築理念修建行人便橋,聯繫香港與內地,加強溝通,改善內地偏遠及貧困農村的生活環境,並推動社會尊重和保護生態環境,推廣可持續理念。
緣於橋,實是繫於人。站在橋上,腳下是綿長的河水,毛寺村村民的生活在此延展。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評委們尤為欣賞的是,吳恩融盡可能就地取材,選取耐用的物料,並利用環保的建築概念,降低建築成本。毛寺村的無止橋就是採用鐵網套石頭架鋼板,建造成本不到15萬元。
「生命價值在於不斷幫助有需要的人」
吳恩融希望,所建的橋樑和學校,不僅僅是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舒適愉悅的學習環境,更關鍵的是以此為契機,詮釋一個符合於當地有限的經濟、資源和技術條件,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生態建築模式。建造過程中,義工團隊和當地村民緊密合作,並教授當地人實用的建築技術和物料的知識,讓他們日後能進行維修和保護工作。這種最簡單、最原始、最貼近當地自然的方法,令吳恩融的建築作品在全世界建築師中受到推崇。
一座橋、兩座橋……每一座橋首尾相連,這位香港建築師踏橋而上,走進了中國廣袤的農村。「恐怕再過幾年就沒辦法搬石頭了,但並不代表要停下助人的步伐。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不斷幫助有需要的人。所有地圖上的橋蓋完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是沒有辦法做完的」。
在修建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時,他已經與內地村民交上了朋友,更加懂得揣摩當地人的心態。因為堅持利用當地黃土建造,吳恩融的設計一度以「不夠氣派」而被當地政府否定。怎麼辦?他靈機一動,帶著許多外籍業內人士去村裡參觀選址,村幹部看到這些洋面孔馬上就改變了原有的反對態度。2007年,毛寺生態實驗小學竣工。建築表達情緒,傳遞思想。這個項目不僅生態環保,還節省成本,並授人以漁,與百億元的大項目同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的青睞,並奪得香港設計中心評選的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
吳恩融沒有停止發展「無止橋慈善基金」的腳步。 基金會未來計劃在國內大學建設多個分支中心,以求進一步發展建橋助人的慈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