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儘管出口形勢堪憂,但也有食品出口加工企業保持著樂觀心態。圖為山東省文登市山泰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忙著加工對日本出口的豬肉食品。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李理 北京報道) 近來內地食品安全事故頻出,令外商對中國食品安全的信心一落千丈,並對中國食品出口產業造成嚴重影響。內地專家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廣交會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如果外商在廣交會上對中國食品安全產生質疑,將引起連鎖反應,料將會對中國食品加工行業造成嚴重打擊。若要重塑中國食品信心,首先要統一標準。
上海海關學院經濟管理系蒙少東教授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稱,受「三鹿奶粉」事件等影響,近年來,中國食品的美譽度在國際上嚴重下滑,美歐等國家也紛紛採取措施限制或者禁止中國食品的出口。蒙少東說,「以美國為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每月都會公佈拒絕進口的食品名單,今年2月份,中國便有50多種食品被拒絕進口,其中,有4款食品和1款魚飼料被檢出三聚氰胺。」
兩套標準 互不銜接
蒙少東指出,按照常理,食品企業若要出口,就必須選用最好的原料、對質量進行最嚴格的把關,以符合進口國家或地區的標準,因此,中國輸往國外的大部分食品是安全的。不過,鑒於國內現時兩套國家強制執行標準互不銜接,再加上不法商販在生產過程中未能按照標準執行,甚至進行非法添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外商對中國製造食品的信心不足。
蒙少東強調,若要重塑中國食品信心,首先要統一標準,其次則要重拳打擊不法分子。他說,「必須要在統一標準的前提下綜合運用執法、稅收手段,為食品企業創造良性競爭環境,才能為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蒙少東表示,相關部門還應進一步公開中國出口海外食品的加工及流通環節透明度,「必要時甚至可以拍攝國家食品安全宣傳片,向世界宣傳中國的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