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蘭(香港藝評人)
今年藝術節的粵劇環節以芳艷芬的名劇為主題,選演其四套名劇,包括《洛神》、《程大嫂》、《萬世流芳張玉喬》及《紅鸞喜》,並由南鳳夥羅家英、李龍和龍貫天演出,筆者看了頭尾兩套戲。
藝術節的粵劇多演新編和古老排場戲,很少搬演坊間常演的戲碼,近年除了任白和大龍鳳的經典有機會登場,其他戲少有問津。今次破例演芳艷芬之戲寶不知是否受外間點評之故。
芳艷芬10歲初踏台板,16歲已晉身正印花旦,其反線二簧慢板唱腔獨特,演唱風格被譽為「芳腔」。1952年曾被報章選為花旦王,同期花旦有紅線女、鄧碧雲等,曾演出劇目約90部、電影約150部。
其實要演芳艷芬的戲最大難度是人選問題,要從現役老倌中選一位適當人選並不容易。南鳳並非芳腔之傳人或學芳腔之花旦,但嗓音甜美、清潤且唱功亦在不少花旦之上,加上其外形嫻淑,亦有觀眾緣,由她來演繹芳艷芬之名劇也該是首選。
《洛神》與《紅鸞喜》中,《洛神》更是一旦配雙生,花旦由頭擔演到尾。為忠於原著,今次是演近年較少演的唐滌生版本。尾段《夢會》一場,跟《紅鸞喜》中的《仙會》,花旦都有大段獨唱,南鳳的反線拉腔唱出了情味,雖然在《夢會》中氣不及前段充足,在壓軸的《夢境》中唱情淋漓,對觀眾而言已有交代,儘管做功仍可改善。不過聲色藝都出色的花旦實在難尋,她已是平均可取。
《洛神》原版的雙生配戲很均稱,羅家英(曹植)與龍貫天(曹丕)戲份均等。羅演出細膩但聲線不復,不過發覺藝術節很愛找他演出,而龍貫天亦恰如其分地演出。
雖然此劇在不少細節上都較坊間看到的豐富,如雙洞房以交換蠟燭傳書一段很有心思,但篇幅不短,結果全劇演至半夜12時實在過長(演員辛苦的同時觀眾亦很睏,尤其翌日不是假期)。這方面主辦單位也該注意,因為在11:45已開始有觀眾離場。演員在台上那樣賣力,實在值得聽到謝幕的掌聲。
《紅鸞喜》劇本較普通,勝在簡單中能表現正印唱功,加上小生二幫以丑角串演,雖不甚合理,亦算熱鬧好笑。南鳳的柳紅鸞與李龍的公子塵很合襯且默契十足,演情侶有一定叫座力。李龍前兩年專注訓練青苗少演出,去年尾才回歸舞台,今回表現理想,不但嗓音回復狀態,演來亦駕輕就熟,是本港少數的文武皆宜的文武生。
兩場節目機乎爆滿,是藝術節不多見的粵劇項目(大堆頭老倌參演的排場戲除外)。明年四十周年,筆者在此建議演《女武戲》,一者藝術節好似不曾以這主題(起碼近十年沒有)演出過,二者也可讓粵劇發揮女將之風,不讓京劇專美。人選非王超群莫屬,看她去年在《六郎罪子》中演的紮腳穆桂英,唱造俱佳,光芒四射。另外鄭詠梅或新秀鄭雅琪、康華都可為綠葉,陳嘉鳴更是最玲瓏的二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