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政府推行的「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撥款資助社企發展。圖為其中一間受資助的纖體美容水療坊。 資料圖片
一直以來,商界與社會服務界扮演不同角色。商業機構重視效率與營利回報,強調「利」;社會服務界別則透過服務回應弱勢社群所需,重視「義」。但近年我們聽到一個「義利交融」的新名詞:「社會企業」。究竟社企在香港發展的背景如何?
初以扶貧為主 商界投入大增
香港的社會企業在發展初期帶有較濃厚的扶貧與福利色彩。2001年,社會福利署已推出「創業展才能」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起動社企以培訓及聘用殘疾人士。透過社企這種營運模式,殘疾人士能在接近公開就業市場的環境工作,有利他們將來重投就業市場。
及後數年,政府繼續透過不同措施及計劃支持社企發展,其中包括民政事務總署的「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而民間團體如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香港社會創業論壇等亦積極推動社會企業發展。近年,社企發展如雨後春筍,一些創新的社企模式相繼出現,而商界對社企的支持度亦大增,如透過捐款、社會創投、企業義工隊等方式協助社企營運,實踐企業社會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