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聲令下,人員迅速進入作戰崗位。
——保疆衛土藍天屏障 防空防天支柱力量
防空兵是跨軍兵種序列的一個以地空導彈、高射炮、雷達、對空電子干擾器材為主要武器裝備的兵種,是合同或聯合作戰中實施對空火力打擊的骨幹力量,通常包含有陸軍防空兵、空軍地面防空兵、海軍基地防空兵和陸軍預備役高炮部隊,作戰行動主要是,建立各種防空體系,進行反空中偵察、反空中襲擾、反空襲作戰,消滅和攔截敵空襲兵器,掩護重點部署、重要目標、主要作戰行動的對空安全。
伴隨空中威脅的出現而逐步產生,隨武器裝備、防空技術和戰術的發展而發展,防空兵已成為國土防空和野戰防空的一支重要力量。
1945年9月,延安開往東北的部隊,準備接收日軍裝備,籌建高射炮大隊。11月下旬,根據遼東軍區司令員程世才、政委肖華的指示,以解放軍幹部為骨幹,就地抽調人員,並召回部分投降的懂兵器操作的偽滿士兵和日本軍人,去宮園接收日軍留在荒郊野外陣地上的4門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和一個修械廠,組建起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個高射炮大隊。
第一支高炮部隊 雪山尋炮
大隊雖然建立了,但擁有的武器僅夠裝備一個連。於是,大隊開始了艱難的尋炮歷程。遼東軍區首長又專門撥給了兩個連的兵力,並給大隊可以出入所有倉庫的證件,搜集武器的範圍逐漸擴大。在寒冷的冬天,指戰員頂風冒雪,翻過一座座雪山,穿過一片片森林,見人就問,見影就追。終於在群眾指引下,在撫順的山坳中挖掘出日軍一座大倉庫,裝的都是高炮器材和彈藥,足足用了100輛大車,拉了整整兩個星期。
1948年7、8月間,東北戰爭形勢發展很快,東北軍區已改擴建有兩個高炮團。遼瀋戰役結束後,高炮部隊迅速入關。北平和平解放之後,通過改編起義的高炮部隊,解放軍組建了華北軍區高射炮團。1950年3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了第一個高射炮兵師。
組建僅3月出戰 銳挫敵軍
1949年5月,為盡快制止國民黨空軍飛機對上海的騷擾活動,中央軍委決定將組建僅3個多月的、剛在瀋陽防空學校進行完1個半月接裝訓練的高炮第17團和第18團調入上海執行防空作戰任務。
5月24日,營指揮所收到空襲通報。當日值班指揮員立即命令全營進入一等戰備,所有火炮、儀器都對向敵機來襲的方向,各高炮接到命令後,迅速作好一切射擊準備。
敵機進入大陸後,沿著黃浦江直奔上海飛來。當距發電廠20多公里時,探照燈部隊將敵機照中。當敵機距離高炮部隊戰鬥隊形只有10,000米的時候,營指揮員下達了「指揮儀有了穩定諸元即可射擊」的命令。話音剛落,處於一線位置的連隊就開始射擊。只見上百發炮彈呼嘯而出,處於強烈探照燈圈裡的敵機劇烈地擺動了幾下,接著火光一閃,就拖著濃煙搖搖擺擺地向洋涇鎮西南方向栽了下來。頃刻之間,高炮部隊一片歡騰。
首支地空導彈兵 秘密培訓
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高空偵察」逐漸成為美國與台灣獲取中國大陸戰略情報的主要手段。由於飛行高度大大超出了當時解放軍裝備殲擊機的飛行高度和高射炮的射擊高度,美製新型高空偵察機在20,000米的高空如入無人之境,載著航拍的大量情報膠片一次次全身而退。
面對這樣一種威脅,問世不久的地空導彈成為防空的首選武器。中國第一支地空導彈部隊便在這樣一種情境下誕生了:1958年,圍繞著從蘇聯引進的5套薩姆—2型地空導彈,一批來自高炮、雷達、探照燈及航空兵部隊的優秀指戰員,從四面八方來到一個代號為「543」的神秘部隊,開始了他們新的戰鬥。
迎接官兵們的,不是摸爬滾打,不是漫天硝煙,而是浩如煙海的理論、公式、數據……慣於操槍弄炮的官兵,啃起一堂堂深奧而神秘的課程。為了保密,所有課程既無教材,也無講義,官兵們只能邊聽邊記,筆記本課後一律送交保密室。課後複習,大家在沙土地上用樹枝、木棒做筆,畫出兵器元器件、默寫型號參數,這邊畫著,那邊再抹掉。
擊落敵機 戲稱竹竿捅下
特殊的訓練條件,反而促生了官兵們扎實的理論功底和高超的操作技能。僅經過半年的訓練,「543」官兵就打出了第一場漂亮仗。
1959年10月7日,一架RB-57D高空偵察機向北京逼近,京郊張家灣秘密陣地上的導彈營官兵接到雷達信報,嚴陣以待。中午12時04分,3枚導彈拖著長長的尾焰直插雲天。隨著空中傳來三聲輕微的爆音,導彈二營營長岳振華向上級發出報告:「消耗導彈3發,擊落敵機一架……」
這是一個在世界防空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自1941年德國開始研製地空導彈至此時1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世界上首次運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
在外界的一片驚歎中,「543」部隊卻一直保持沉默。中國空軍究竟是用什麼武器擊落了曾經不可一世的高空偵察機?這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始終是個謎。面對外國記者的詢問,時任外交部長陳毅用一句玩笑模糊過去:「我們是用竹竿把它捅下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