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畫這樣高純度的傳統繪畫風格,時至今日仍舊是收藏界主流。
第6屆亞洲國際藝術古董展,日前在港舉行,並連帶引動了延續其後的一系列春季拍賣會。古董藝術的營商平台綻放香港自然是如魚得水,但今次我們的關注視角卻是想從煩囂的市場價值層面跳脫出來,來細讀其背後的文化智慧。藝術品的價值在內行收藏家眼中,當然首先建基於有否升值潛力,但時代的推進其實也在潛移默化革新著我們的欣賞眼光。特別是中國書畫、油畫、書法雕刻等蘊含了濃厚傳統價值的藏品,更不能剝離出整個華夏文明的語境去單獨審視。倘若我們能夠懷抱一點點耐心、一點點好奇,去理解其中的一兩件作品,或許就會打開文化認同的一扇門,為原先的審美帶來衝擊,甚至是提升。我們以這種見微知著的心情,與兩位藝術收藏業資深專家展開探討。他們從藝術創作本身和館藏兩個不同角度,為我們對這一課題的理解,帶來了一些啟發。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油畫發源地的東方審美訴求
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一直凝聚著全球的藝術收藏視野,而遍布世界的華人藝術家們,也為在西方推動東方藝術付出了巨大努力。比利時籍華裔藝術家陸惟華就是這樣一位在異國秉承著傳統中國個性的畫家,他在身為創作者的身份之外,更是比利時世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執行主席。師承歐洲藝術大師呂西昂馬薩、迪迪埃馬尤等人的經歷,和多年的海外生活背景,卻令陸惟華對最東方的審美觀,有更為獨到的認識。
作品曾多次被中央黨校、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公署等機構收藏的陸惟華,認為油畫中也可以注入古代仕女等中國式元素,新穎的國畫線條,比油畫更適合處理平民的、底層的社會人物題材。
「中國的審美中始終有種傳統情愫。」因而如他一樣身在比利時的一批華人創作者,也分別在不同層面上彰顯著這種東方意象,像比利時籍香港書畫家侯杏妹的書法,吸收唐宋元素,又或是海景畫家沈源畫中的古詩詞意境。
比利時是油畫藝術的發源地,然而畫家們在深入研究中發現,繪畫藝術作為世界語言,在經典西方油畫中便早已展露端倪。陸惟華表示:「其實梵高、畢加索等大師在印象派或立體派畫作中,已開始吸收東方元素。」孔夫子、唐詩宋詞這些中國文化符號,對西方藝術的滋養,就正如我們東方畫家學畫時也要吸收弗洛伊德、表現主義等元素一樣,融會貫通東西方的學養內涵,才能令藝術創作本身找到世界定位。因而像比利時著名畫家愛娃.莫洛豪瓦(Eva Mohlerova),便會一反傳統油畫的表現技法,將「水」代入「油」中,將油畫的效果變得具有東方的清晰、透明色彩。
中式的朦朧審美賦予了她創作思維一種新的亮色,故而落實在作品中,便多了剛柔相濟、東西糅合的情愫。陸惟華認為,繪畫不只是表現技巧,更是表現人文的美,這美涵蓋哲學、音樂、美學等諸多層面,繪畫作為視覺上的音樂,也要講求以節奏發掘人類文明中的精華理念。
「西方世界的大美,和東方文化的含蓄,一旦完美結連,便會產生一種藝術價值層面的新氣象。」傳統東方功底有很強的自身面目,他認為身為海外的華人藝術工作者,便更有一面傳承固有審美觀、一面汲取西方理念發展的雙重使命。
這從而體現了繪畫中的智慧,源於審美訴求的奠基。不同於雕塑、建築等立體藝術形式,在平面上塗抹藝術火花的繪畫,更像一場藝術苦旅,但陸惟華也認為平面會對作者的個人綜合素質提出更高要求。「用來作畫的布、紙張本身材質幾乎並無價值,不像銅器、玉器等工藝品,在雕琢加工之前,已具有相對價值。」故而繪畫的成就便更需要藝術家掌舵、描摹。人們收藏名畫,其實並不僅是在收藏畫作本身,而是看重其背後的創作者的個性、成長背景和人生厚度。
身處海外的華人藝術家們大多是為著獲得更多創作養分,走遍半個地球,他們的人生複雜性本身,便已能凝結出價值。陸惟華說:「賣畫,首先賣的是修養,是一個畫家的思想領悟。」所謂收藏,也是藉著一種媒介,對文化產業背後所積累的價值予以認受,轉換為反哺藝術的效益,因此發展個性便顯得更至關重要。許許多多深受東西方兩種文化潤澤的華人畫者們,正是這樣以作品中的融合精神,捕捉著自我的獨特創作張力。當他們再次回到中國文化產業中時,東西方交流的新思維理念,便也相應為這產業內部注入了新的氣象。
民族價值已是無價之寶
日前亮相亞洲國際藝術古董展的一幅來自內地的長卷《京滬高鐵攬勝圖》,令本土藝術家和收藏家們大為驚嘆。這幅北京鳳凰嶺美術館帶來的全長約80米的畫卷,用最傳統的國畫手法,記錄了高鐵建設這樣一件最為現代化的交通建設。香港獨特的地理優勢,早已使之成為世界通往中國內地的大門,因而在這樣的藝術品交流展事上,凸顯民族價值的傳統藝術品,也就深得四方垂青。
攜長卷來港的鳳凰嶺美術館董事長張紅軍,在美術館工作多年,對藝術品收藏有一番獨到看法。他認為當下收藏主要關乎有無價值,價值的體現層面可以是價格,也可以是理念。就正如《清明上河圖》純粹的藝術價值,遠遠不及它對後世產生的人文影響。因而某種意義上,《京滬高鐵攬勝圖》也是在此種創作意願上完成的一種民族價值記錄。
12位頂尖國畫家歷時3個月沿燕山山脈,由北向南、從北京南站到上海浦東站,一路探訪寫生。廊坊、天津、濟南、泰山、徐州、蚌埠、南京、鎮江、蘇州、上海,這一路的車站、橋樑、隧道,都被記錄在宣紙之上。畫卷在世界高鐵大會首次亮相時,各國人士都為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鐵路建設成就的表現力而驚嘆。張紅軍稱之為:「以國畫弘揚民族文化、彰顯時代精神」,主題思想是謳歌家國之美,卻得到了普世共鳴。他認為:「文化必定是最能代表民族情感的一種載體、一種表現方式。經濟現代化反而催生文化的偉大性。」藝術是世界語言,故而更該在這空間內盡可能為民族多做一些事。高鐵是十足工業化的見證,而以傳統國畫作為format則使之中和了藝術層面上的古典含蓄。中國的傳統與現代,在這個平面上被展示得珠聯璧合。
多年美術館工作,令張紅軍堅信,藝術收藏本身也是藝術品展示,歷朝歷代能傳承下來的文化符號大多為藝術品,故而收藏平台更成為許多人理解中國藝術的一扇大門。趨之若鶩的收藏愛好者,帶動了更多人去關注中國文化。「理解、讀懂民族藝術,才會追尋探求其後的文化價值。」
他更認為收藏不該只把眼光局限在古董上,也該放眼當代的傳世佳作,其中不乏許多將華夏審美推動到新高度、結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作品。這大概也正是國畫這樣高純度的傳統繪畫風格,時至今日仍舊是收藏界主流的原因。
文化認同及傳播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從時代趨勢中,我們仍可以窺見一種珍視宗族固有價值的趨向。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始終會延續承傳下去,藉助藝術品去記錄其間精彩,也藉助我們的思想認受去探測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