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城市建設中的文化元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6-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東濠涌的一溪清流。 歐偉建 攝

江 揚

 來自化學物質的元素,加上文化二字,就不再是氧、氫和碳那麼物質了,而是有了靈魂。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淵源和傳承下來的客觀存在的文化遺產。從這些傳統文化中吸取出來有代表性的東西,是現代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具有與其他自然物質元素不同的特質,文化元素的形成具有自然「人化」的特點。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元素凝結了人類思維、思想以及生產、生活等內容。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中國書法、篆刻印章、秦磚漢瓦、文房四寶、國畫、八卦、瓷器、彩陶、京戲臉譜等等都是文化元素的一小部分。

 在經濟發展實踐中,將文化元素融入經濟的發展,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活力,開闢了經濟發展新的生長點。

 在2010年11月23日廣州舉行的亞運會上,一滴水引發的開幕式演出,就將浪漫繾綣的嶺南水文化元素帶給世人。充分表現了領改革開放之先的廣州經濟取得迅猛發展,是有豐富的文化元素作為支撐。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也是一筆重要的無形資產。

 在兩千多年的城市記憶裡,廣州六脈皆通海。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盛,以水為榮的歷史古城,早在宋代轟轟烈烈的城市開發中,就挖了六條排水道,既可收舟楫之利,又有利於城內的防火和排澇,即「六脈渠」。僅市中心城區就有河涌231條,總長913公里。如果要相比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廣州水城的稱謂也毫不遜色。後來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州全靠水路,從一個古商都發展到今天的現代化大都市。當然,隨著清末之後古城牆的拆除、新馬路的開闢,水路交通逐漸衰落,城內河涌或淤塞或被填埋,廣州失去了水城特色。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廣州市政府以新建馬路幹渠替代了六脈渠,現代排水系統隨城市發展不斷完善。然而,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元素,東濠涌、荔枝灣涌、騎樓、西關大屋、蜑家人、艇仔粥、鹹水歌、扒龍舟等,今天卻都成了廣州水文化的象徵。

 亞運會期間的一天,當我坐車經過東濠涌邊上,即越秀北路和豪賢路交界處、緊鄰越秀橋的地方,驀然見到兩棟民國時期的舊別墅被改造一新,很多人排著隊走進門口掛著大招牌的「東濠涌博物館」。我馬上請司機停下車來,加入了參觀的人流。應該說,東濠涌是我熟悉的一條河涌。從小在廣州長大的我,曾經不知多少次從這裡走過。這條目前廣州僅存的舊城護城河,從北到南全長約三千米,它源於白雲山南麓麓湖,向南沿小北路、越秀路東側流至大沙頭西部的東堤鐵橋處匯入珠江。東濠涌流量較大,為市中心各濠之冠。

 對於許多老廣州街坊來說,東濠涌是一條讓人涌起不少溫情纏綿記憶的舊河涌。聽老一輩人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東濠涌是一條可以游泳、划艇的內河。那時的河水清澈,江涌相連,通舟戲水,捉魚捉蝦是最有趣的事。七十年代夏天漲潮時,水會漫上岸邊,孩子們都在涌裡玩耍。那時的東濠涌還是重要的水運通道,涌邊市集雲集,有酒廠、木廠等,河涌及沿岸是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八十年代開始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廣州人口急劇膨脹,汽車暴增。政府為了紓緩交通,修建東濠涌高架路。當汽車廢氣蔓延堆積,兩岸食肆和居民排出污水直接衝入涌裡時,政府部門也沒有及時治理。那時的東濠涌河水黑臭衝天,蚊子蒼蠅到處飛。千年文溪東濠涌曾經眉清目秀,黯然戴上工業「枷鎖」後慘不忍睹,成為人見人怕的「臭水溝」、「排污渠」,沿岸住戶都想搬離。

 2009年3月政府斥資10.3億元整治東濠涌,經過一年半時間的脫胎換骨,東濠涌二十八景一一掀起蓋頭,有人說可以媲美韓國首爾的「清溪川」。從博物館出來,我沿著東濠涌邊走去。一彎清水緩緩流過,水質清幽,涌底清晰可見。遇上東濠涌北段正在放水,河水碧波蕩漾。河涌邊破舊的混凝土不見了,鋪上了一塊塊園林石,石頭周邊垂柳青青,鮮花點綴。有市民在河邊石頭上戲水,也有市民散步在那條稱為親水的4.51公里的「綠色走廊」。望著東濠涌邊那些長長的青石小街,那些歷盡風霜的老橋,那些鱗次櫛比的店舖、作坊、貨欄和老房子,無不記錄著這幾個世紀以來的盛衰輪迴,在花開花落、潮漲潮退之間,寫滿了這個城市的成長與榮耀。

 同時進行治理的是被道路遮蓋而不見天日的荔枝灣涌。「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這些美麗的城市畫卷曾經長期被埋藏在老廣們的記憶中。揭蓋復涌還其本來面目後,我們也在荔灣區的朋友帶領下,乘坐篷船泛舟荔枝灣涌中,品兩岸的西關大屋,聽涌邊的人唱粵劇。從中我能夠細細品味出曾經的繁華與浪漫,能夠感受到這座城市濃重的文化氛圍。河涌,承載著廣州的歷史往事,流淌著廣州的水城記憶,也滲透著廣州的文化元素。

 不久石榴崗河、大塘涌、五鳳涌、北濠涌等121條河涌都痛痛快快地「洗了白白」,「邋遢」了多年的相貌終於以潔淨的清水展示世人。涌水不僅由「死水」變「活水」,同時還提升了河涌的自淨能力。廣州的水城記憶得以復活,嶺南水鄉獨有的文化元素也不斷重現。讓城市建設凸顯人文內涵,讓城市管理體現人文情懷。廣州積澱了包含嶺南傳統文化精髓和具有時代文化元素的「水文化」底蘊,在中國具有不可複製的文化資源優勢和引領功能。

 現代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通過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元素,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彰顯城市個性,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今天人們看到的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世界範圍內的經濟雖然總是處於激烈競爭的狀態,但競爭中的趨向卻是同質、同向、一體;而同樣競爭激烈中的文化卻走向多元豐富,各有各的精彩,都以自己的特色爭奇鬥豔。在經濟與文化交互前行、越來越難分難解的態勢下,國力的競爭,經濟的競爭,總會指向甚至歸於文化的競爭。

 如何使趨同的經濟構成中充滿差異鮮明的別具滲透力與影響力的民族文化元素?如何使枯燥的經濟行為裡充盈豐富飽滿的人文活力、人文親和力?也許這是經濟發展到今天城市建設中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相關新聞
光圈愛漫遊 十八年即影即有 (圖)
寶麗萊傳奇 (圖)
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香港館上演「質樸與浮華」 (圖)
展現原創敲擊熱動力—台灣國際打擊樂節 (圖)
百家廊:城市建設中的文化元素 (圖)
翠袖乾坤:性格與人格
古今談:糟糕的倫敦地鐵
琴台客聚:心色密碼:面具的真相
杜亦有道:文明南渡
一網打盡:第三波移民
記憶後書:續談《百年孤寂》《撞到正》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