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經過中國共產黨六十多年的勵精圖治,中國經濟高速發展。
中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明顯滯後,執政黨在相當長時間裡一直習慣於以行政化手段進行社會管理,呈現「大政府、小社會」的格局。學者建議,社會管理範疇的調整目標應是「小政府、大社會」,政府必須把不該管或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逐步分離出來,交給社會去辦,政府職能才能真正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才能適應社會變遷中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必須加強對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研究。為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社會管理範疇的調整目標,未來中國社會管理中權力配置格局須從政府集中管理轉向給社會放權和為公民增權,改革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才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構建「小政府、大社會」格局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則對本報表示,應建立多元社會治理結構,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市場、特別是社會組織的作用,實現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平衡。社會組織的發展和公眾的參與,不僅可以增強社會服務的活力,而且還可以為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拓展空間,這既有利於形成和諧協調的社會管理新格局,也能使社會組織有序地參與到社會服務中來。對民間組織,既要引導、不讓它放任自流,同時也要發揮它的作用。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培林進一步指出,當前,中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面臨的問題是,社會自我發展空間仍然較小,相對於強大的國家和市場而言,社會還處於弱勢地位,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條件有限,甚至難以有效承接經濟組織在改革中剝離出來的以及國家相對退出後留下的社會管理職能。因此,要大力發展和培育社會自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讓社會組織在成長與成熟中承擔更多的社會服務功能,這是創新與加強社會管理最富成效的選擇。他認為,社會組織在提供社會服務的專業性與效率方面有很大優勢,並且在慈善、社會救助、環境保護、行業管理等方面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讓渡權力與空間給成熟的社會組織可以讓政府部門集中力量優化社會管理。大量發展社會組織是當前社會管理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它的發展需要政府提供一個寬鬆的政策環境。
|